來源:海峽之聲
7月15日,台灣“解嚴”35週年,按往例,政客們會講幾句或口是心非的、或罔顧事實的、或顛倒黑白的、或自我標榜的禱詞,很噁心。不過,我們已花太多時間批評政客,這次略過不提,就簡單審視這35年,看台灣如何搞砸了“解嚴”的正面意義。
7月15日,台灣政治受難人及多個社團代表齊聚“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前,呼籲兩岸和解。
“解嚴”的正面意義是什麼?是社會得以轉而強調人民權利,與政治開放的民主化。簡單説,就是教科書上兩個標題:民主與人權。
35年是什麼?我有自己的觀察角度。35年的美國支配史,35年的精英沉淪史,35年的認同轉換史,35年的政黨鬥爭史,35年的社會撕裂史,35年的教條民主史,35年的政治欺騙史,35年的“台獨”幻夢史,35年的“威權”懷舊史,35年的“維穩”方法史。
從高處看,此時此刻,台灣處於什麼樣的時代?簡白的答案是:東昇西降的時代。那麼,台灣站在東邊還是西邊?35年來的政治當道,無論在“朝”在“野”,長期半哄半騙地強迫人民選擇了西邊。
因此,我們正在墜落,並已落到了加速度開始作用的階段。“加速度”的評估指標是什麼?任何社會都一樣,就是“貧富差距”。
35年台灣貧富差距史
從人民的角度來看,時代轉好或轉壞的根據,首推貧富差距,其餘皆次要,這數據隱身在虛幻的“民主派對”裏,作為冷眼旁觀的唯一真實。
由於舊時代財政單位未曾公佈資料,“解嚴”的80年代以“20等分位”看(收入最高5%與最低5%的所得差距)貧富差距的數據無公開資料,但綠媒“自由時報”2012年時為了突顯“馬英九當局擴大了貧富差距”,努力查出了1998年的數字。
1998年,最高5%人羣與最低5%人羣的所得差距為32倍。2020年呢?是149倍。
80年代“解嚴”時的所得差距自然比32倍更低。這樣就能體感“35年台灣貧富差距史”,加速度墜落的冷冽寒風,正吹在80%人民臉上,最低那5%的人民,臉已凍結。
“解嚴”開放最重要的條件,是民眾在物質條件上最有公平感的時刻,剝削感不高,買房不吃力,投資邁向自由化,整個社會欣欣向榮,人民對未來充滿樂觀。直到解開束縛後5年,流行歌曲才開始反映“貪婪之島”的富裕樣態:
“別的什麼都沒有,就是有白花花的鈔票;每個人都向錢走,瞎了眼,破了頭,管它氣質還有沒有……”陳昇《西門浪子》,1992年。
30年過去,貧富差距來到149倍,任何美麗的民主辭藻都顯空洞,人權詞藻也一樣虛妄,因為“對未來抱持希望”才是最基本的人權,沒了希望,其他個人權利毫不值錢。
35年精英沉淪史
“解嚴”,是時代之所趨,也就是經濟奇蹟後,民智剛開的時代。説白了就一句話:人民富起來了,就想要更多。也就是“飽暖思淫慾”。
留美、留歐的海歸精英,帶着先進國度的富貴夢與意識形態回來,説好聽是敦促改革、推動進步,説難聽是指指點點、説三道四,要求當局“全面開放”。
那個時候的美歐,貧富差距沒今天這麼離譜,富到流油,自由到令東方人咋舌。豔羨、欽服、拜倒之餘,年輕的留洋者卻沒看到富國的隱憂與其野蠻保守的那一面,以為唯有照搬西方那一套,台灣才會好。
然後就是推倒一切“陳舊”的35年。革老黨,革歷史,革體制,革思想,革風俗,革民族認知,一路革到“中國底藴”,非“全面西化”不罷休。
在2016年蔡英文上台前,“自由主義”是台灣精英界的主旋律,即便是統派,也不曾懷疑這來自西方的思潮,而未察覺美歐早在1960年代,即因過度自由而亂象叢生。
不過,對執政者而言,自由風氣是“社會維穩”的最大變量,眾聲喧譁,媒體以反對當權者為務。陳水扁時代已經感到“自由主義”這個“新束縛”,最終眼睜睜看着百萬人上街頭“倒扁”,卻苦無對策。“馬英九時代”則面對“反中”民粹的興起,當時國民黨認為遵守民主規範即能化解來自民間與在野黨的壓力,不過事後證明,這想法是錯誤的。為什麼呢?
雙標,是毀掉民主的“核彈級武器”。民進黨與其進步派精英支持者在野時,看似是敦促進步的改革派,執政後即刻轉換立場(或露出真面目),成為極端保守的“反動派”,並以網軍霸凌“自由主義”下的異議者,以達到“維穩”的目的。
“綠能,別人不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兩岸自貿協議ECFA。蔡英文執政後,從來沒有撕毀這個當初被民進黨誣為“木馬屠城”的自由貿易協議,反而給出一堆理由自圓其説。
自詡為“進步派”的精英階層,但凡只要跟在民進黨後面鬧事的,都經歷了自我打臉的歷程。“不聽話”的環保人士被打成“左膠”(不知變通的左派),“不聽話”的“民主派”與“自由派”被打成“中共同路人”。
最可恥的是,那些所謂“進步派”精英,在蔡英文執政後,大面積向極端保守的民進黨妥協,甚至以攻擊昨日的盟友作為“求官”的跳板,自我否定進步價值。換言之,在權力的篩汰下,仍堅守立場的“進步派”與“自由派”已寥寥無幾。
35年白忙一場,現在仍標榜西方價值的精英,只能以微弱的音量,指控當權的民進黨是“新威權主義”,卻已毫無能力與之抗衡。
因為沉淪的精英,是絕大多數。
35年的美國支配史
兩蔣時代,美國也支配台灣,但“解嚴”前的政治體制,有效抗拒了美國在社會各層面進行干預。因為人民的政治權利低,外國就缺乏槓桿進行政變、策反與掌控。
“解嚴”後的所謂“民主化”,便為美國支配開啓了方便之門,支持“反政府”勢力的動作化暗為明,一切“類殖民”手段都在“自由民主”的旗幟下獲取正當性。
李登輝承“戒嚴”之餘緒,還時而能對美國人不假辭色,甚至在某些領域反制美國支配,但他所開啓的“民主化”,也很快走向民粹,終於遭美方見縫插針,阻止其在2000年後繼續執政。
也因此,民進黨領略到美國支配的力度與深度,從陳水扁開始,在選舉“島主”前,總要赴美“拜碼頭”,“表忠”爭取美方信任。
台灣政客與美國的暗通款曲,總在台面下進行,但幾個象徵性的行為,昭示着美國支配台灣的程度日益加深。2000年後,除了扁赴美“表忠”之外,馬英九也三番四次遭美國打壓,“太陽花”事件、太平島事件,都是顯例。
2018年地方“九合一”選舉,美國所不熟悉的韓國瑜崛起,也驚動了美方重量級智庫來台探底,不甚滿意後,便助綠營鬥臭韓;整個蔡英文執政時期,美國支配甚至公開化,從“萊豬”到軍購,無不俯首稱命,而2020“大選”,更是狼狽相互配合猛蹭香港事件的惡果。
現在,台灣沒有一場選舉沒有美國在背後下指導棋,美方不看細節,只看“關節”,控制幾個政治勢力的頭面人物。而他們的一切作為只是在確保台灣沒有任何主流政黨“反美”,且還都得“親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中”。
在蔡英文的政策下,美國的支配,台灣已無所逃遁。莫説“兩蔣時期”,連“李登輝時期”意在避免美方完全支配的各種政策,都已成歷史灰燼。
35年的美國支配史,決定了台灣走向混亂與腐敗的趨勢不變。
35年“台獨”幻夢史
精英階層“鬼打牆”,加上外國支配,決定了政治的必然腐敗,而“選票文化”下的政治腐敗,誘導政客以欺騙選民維生。
35年的“台獨”幻夢史,只是35政治欺騙史中的一隅,曾幾何時,在李登輝執政末期,到“扁時代”8年甚囂塵上的“台獨”氣焰,在蔡英文執政後,遭美方邊緣化到極致,“獨立意志不堅、念頭不純”的所謂“台獨”分子,現在只能自我洗腦,稱“台灣已實質獨立”。
事實上,“台獨”分子施明德早在90年代任民進黨主席時,便表明“不會宣佈台灣獨立”,退而求其次地強調所謂“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稱並不重要。然而當時這種説法遭“台獨基本教義派”大加撻伐,施與若干民進黨早期組成分子,還因此被逼出黨的主流派,邊緣化至今。
二十年後,蔡英文雖仍以卡在喉嚨裏的“台獨”騙選票,但在美方監控下,早已與施明德當年的主張同軌道。而彼時的“台獨基本教義派”,現在的寂寥程度不下於統派,同樣是綠營網軍集中霸凌的對象。
“台獨”分子白折騰一場,誤台至深。
35年的政治欺騙史,註定讓台灣一路空轉,若非搭上大陸經濟發展的軌道,台灣的下場會與失敗的“拉美民主化”一樣,最終搞到民不聊生。
結語
在經濟條件允許下,讓社會走向一定程度的開放,有助於讓民間發揮力量,持續帶來進步與改革。不過,所謂“一定程度”的拿捏十分困難,而台灣的開放帶來的是各種災難。
説台灣是民主化的反面教材,不如説照搬西方民主的各地,都呈現類似的沉淪現象。説到底,所謂“民主化”,只是當權者換了一批人,而原本向好的社會走向崩壞,如台灣;原本不好的社會,依舊不好,如拉美。
“不公不義的台灣,我生不如死!”在通訊軟件LINE羣組連發三次訣別信息後,2022年1月11日早,中國國民黨前民代、台灣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跳樓身亡,享年68歲。
在“解嚴”後35年的過程中,台灣民主化保證了社會撕裂、政治欺騙與精英沉淪,而經濟在這三者的牽制下難以更新升級,以致到了今天,撐住台灣經濟的依舊是“兩蔣”的政績。
問題是,台灣經濟面雖得以維持,但過度依賴單一產業(電子業)的後果,便是貧富差距的擴大,因為“社會分配”缺乏多元產業的支撐。
於是,貧富差距就像食腐的生物,在“民主派對”裏吞食“進步派”,消耗“解嚴紅利”的腐敗大餐,身形從32倍擴大到149倍。
回頭再看,今天台灣的崩壞,早在35年前“解嚴”時就種下禍根,而一切發展都很“自由民主”,結果卻是相反,足為後世殷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