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故事 |穿越時空的一根竹籤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户端

記者 龔仕建 通訊員 李樺

中秋過後,天氣涼爽。紡織女工呂生麗一大早,起牀後騎着電動車出門,到達紡織工業園一分廠上班。

走進車間,只見,她一手將線穿過氣圈環,一手將紗管插在錠子上,再飛快地把線繞過導紗鈎,掐頭、掛鈎……嫺熟地進行細紗、接頭。

這是值車工最基本、最常用的技術動作,她每完成10個只需35秒,比企業規定的標準時間快10秒。

一個早班她看三台紗車,工作12個小時。“紡織廠搬遷入園後,我在家門口找到了這份活兒。”説話間,一層層薄薄的棉絮兒落在呂生麗臉上、頭髮、細紗車上。這時,她飛快拿出別在頭髮上的竹籤在皮輥上輕輕一滾,紗車頓時乾淨了。

“這是用來幹啥的?”看到記者好奇,呂生麗湊到我們面前神秘的一笑:“這可是老組長趙夢桃發明的,她真聰明,這根竹籤是在紡車上專門做吸棉眼、清潔用的。”

三秦故事 |穿越時空的一根竹籤

圖為呂生麗在紡織車間操作。 李樺攝

今年39歲的呂生麗老家在安康旬陽縣,在外地打工時與老公相識,嫁到興平市西吳街道辦高渡村。

高渡村距離紡織工業園僅僅兩公里。2014年,紡織工業園搬遷入園。呂生麗第二年就在家門口就業,進入廠子她不怕苦、不怕累,在紗車上刻苦訓練,經過技術比武,因成績優異進入趙夢桃小組。

“趙夢桃組長是那個年代最美的奮鬥者,記得我剛進廠子時,在視頻中看到老組長用串糖葫蘆的木棍削成絞花簽在火車上練習的場景至今記憶深刻,沒想多過年我接過這個‘接力棒’。呂生麗説道。

記者在車間內看到,搬遷入園後的車間,明亮乾淨,轟隆轟隆的機器聲不絕於耳,女工們身穿白圍腰、頭戴小白帽,頭髮裏彆着一根細細的竹籤,在轟鳴的機器間來回奔走忙碌……

時至今日,原國棉一廠改制重組後,變身為咸陽紡織集團有限公司一分廠,但“夢桃精神”的影響潛移默化卻又實實在在。

2015年國慶節,呂生麗的丈夫被查出了尿毒症。那時她剛進廠工作沒多久,通常在長假前後不能請假。可家裏最困難的時候哪能離得了她,思前想後,呂生麗提出了請假。沒想組長立刻説: “你先回家照顧家人,請假手續回頭再補。”呂生麗心裏的大石頭一下子落了地,湧起一陣陣温暖。

此後,呂生麗每次請假耽誤工作,姐妹們替她完成;經濟上有壓力,姐妹們幫她分擔;心理壓力大,姐妹們給她做思想工作。 “在夢桃小組我感覺到一種凝聚力,它激勵大家一起把工作幹好。雖然有生活重擔,但在這個温暖的小組,使我度過那些艱難的日子。”呂生麗坦言。

去年,呂生麗被評為“陝西省最美農民工”。今年,她當選為陝西省第十四次黨代表。

説起十年間的變化,呂生麗感受最大的收穫個人在紡織行業一路的成長以及紡織工業發展的變化。

“從普通紡織工人到陝西省第十四次黨代表,我會堅持在這個行業幹下去,把技術練好,把班組的工作幹好,好好幹,下苦幹,幹出一番成績。”呂生麗堅定地説。

一根細細的竹籤穿越了半個世紀,從夢桃的手裏歷經歲月傳遞到現在紡織工人的手裏,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紡織工人;它跨越時空,從過去老式機器到如今的德國進口機器,“高標準、嚴要求、行動快、工作實、搶困難,送方便”的夢桃精神至今仍放射着燦爛的光輝。

三秦故事 |穿越時空的一根竹籤

圖為紡織工業園區管委會工作人員、紡織工人正在查看趙夢桃紀念館建設方案圖冊。 李樺 攝

時代在變遷,城市在擴展,新規劃的園區道路四通八達、周邊電子場、企業猶如雨後春筍,周邊環境高樓林立、草地綠茵-----

現如今,涅槃重生後的紡織工業,園區採用全新的現代化紡織設備技術和經營模式,新興的紡織企業現在已煥發出了強大的活力。

從談笑間的回憶,記者彷彿看到了原來那座千人紗萬人布的紡織城正在華麗轉身,一座現代化西部名市絲路名都正在迅速崛起。

值班編輯:鄧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0 字。

轉載請註明: 三秦故事 |穿越時空的一根竹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