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全國人大代表於會文:希望國家支持長江經濟帶中下游產業向成渝有序轉移
中新網重慶2月28日電 (記者 劉相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工業體系門類齊全,交通體系日益完善,隨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斷深入推進,具備了承接長江經濟帶中下游產業轉移的優勢條件。”全國兩會臨近,全國人大代表、中共重慶市大足區委書記於會文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國家支持長江經濟帶中下游產業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序轉移。
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將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是繼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三大增長極之後,中國西部正式啓動建設新增長極。短短一年間,川渝兩地以成渝為龍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合作熱情,在制度創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濟民生合作領域均取得重大突破。
大足是成渝相向發展腹地、巴蜀文化旅遊走廊重要支撐、成渝主軸特色產業集聚地、重慶主城都市區橋頭堡城市。2019年底,於會文從四川調任中共重慶市大足區委書記。在四川多年的工作經驗讓他意識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成渝地區經濟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於會文説,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所屬區(市),2020年GDP近6.6萬億元,佔全國的6.5%。工業體系門類齊全,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其中部分工業門類在全國佔據重要地位,比如汽車年產量近300萬輛,佔全國比重近12%,是全國六大汽車產業基地之一。基本形成東南西北“四向”連通、鐵公水空“四式”聯運、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融合的出海出境大通道體系。各種生產要素的綜合成本僅是東部地區的50%至60%。水資源充足,天然氣、頁岩氣等清潔能源豐富,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生態環境本底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長江中下游城市強,具備了承接長江經濟帶中下游產業轉移的優勢條件。
於會文調研發現,長江經濟帶中下游產業有序轉移的過程中,也會面臨不少問題:例如體制機制未健全,致使空間、經濟與行政壁壘帶來的條塊分割,以及上中下游發展水平的顯著差距,使得長江經濟帶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仍舊明顯;長江上游地區通過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工程以及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極大地支持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發展,但當中下游地區產業轉型升級、逐漸外溢時,沒有形成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導外溢產業向成渝等上游地區轉移,以彌補上游地區作出的貢獻;此外,地方政府為了爭取有限的轉移項目,比拼各種優惠政策來吸引產業轉移,在生產要素、税收優惠、租金補貼等方面出現惡性競爭,存在資源浪費現象。
為此,於會文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建議國家發改委建立健全長江經濟帶中下游產業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序轉移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推進產業轉移。二是建議國家發改委牽頭出台支持長江經濟帶中下游產業轉移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項支持政策。三是建議國家發改委出台《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指導意見》,明晰各地區轉出、承接產業目錄,引導有序轉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