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聞特約評論員 易國祥
8月23日,人民日報有篇關於古樹保護的評論,特別提及武漢為540餘歲的“漢陽樹”闢出公園,與附近古今交融的步行街區一道,為市民提供了360度的開放空間。古樹藏着城市回憶,名木更可成為街道名片。我在漢生活了30多年,只是在閲讀古詩美文中想象過漢陽樹,卻不知道就有這麼一棵真實的古樹與我們同在。此刻,真想馬上去一睹她的容顏。
這篇文章還列舉了其它城市為古樹建立檔案、設立柵欄,為長勢衰弱、養分不足的古樹進行搶救復壯方案,守住廕庇百年、代代相傳的“一抹綠”。讀到這裏,我記起近日看到新加坡一篇實況報道——《樹木檔案數碼化,借科技永續綠意》。記得中國當初倡導全民植樹就是從學習這個島國開始的。如今,該國造林護林水平又已迭代升級。對比之,我們為“漢陽樹”建檔安家只是永續城市綠意的開始。
新加坡國土面積700多平方米,在系統有記錄的樹木約600萬棵,號稱“綠島”的島國要妥善管理並非易事。為了這座城市的綠意盎然,他們藉助科技力量,宏觀管理具體依託“兩個系統”,實地管理主要依靠“兩宗設備”。
兩個系統是:樹木註冊系統。該系統將全國每一棵樹都納入記錄,包括樹的品種、種植時間、管理台賬、健康狀況。附有全球定位系統,通過視圖展示樹的宏觀狀況;遠程管理系統。利用前一系統內的樹木立體模型,遠程觀測評估各地樹木生長及結構狀況,為實施具體養護和管理提供依據。
兩種設備是:大樹傾斜度傳感器。對周長超過3公尺的300棵大樹裝置傳感器,預測樹的風力載荷和穩定性,對傾斜2度以上或樹冠過於濃密的樹提前預警;激光雷達探測車。每個公園都有一台小型探測車,掃描、記錄樹木和環境,將樹木位置、形態、分佈和生長情況通過數碼傳入系統,供科研和管理使用。
我在自己的城市曾經關注過有232棵杉樹的一片樹林。有一年春天,突然發現有57棵杉樹未再吐綠。經打聽,原來是前兩年進行林木環繞的水體改造,由於提高了這片林地的地下水位,導致超過四分之一的杉樹死亡。現在看來,如果也能像新加坡這樣,有專業人員嚴格把關,讓科技發揮作用,也許就能避免這片杉樹林的重大損失。
這些年,新加坡的數字化水平在很多方面可能落後於中國,但他們在林木管理數碼化卻走在前面。這十分符合當初建國主要從種樹和衞生起步的傳統。由於新加坡四季如春,林木長年養護工作量大,加之養護多靠需要成本的外籍勞工,為了提高專業人員和養護隊伍的工作效率,只有加大科技投入,才能解決問題。他們對樹木的管理雖然是國家級的,但就範圍和量來説,它其實就是一座城市管理的樣本,值得中國每一座城市直接學習借鑑。
“一枝一葉總關情”,他山之石可攻玉。一座城市的綠化,既要對古樹名木好好保護,又要將整體綠化打好基礎。只對少數古樹名木進行建檔安家,對其它一般樹木仍是粗放管理,種植草木還是廣種薄收,這顯然已經落後於時代。其實,中國許多城市的數碼化科技水平也不低,就看我們是否捨得投入推廣和實際應用能力。希望我們的城市綠化工作早日插上科技的翅膀,搭上數碼的快車,讓樹木亭亭如蓋,廕庇眾生,營造好生態文明的美好城市家園。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九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