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理解延遲滿足嗎?誤用只會傷害孩子
延遲滿足顧名思義,就是推遲慾望的滿足,這個詞從20世紀60年代斯坦福大學開始使用,著名的糖果實驗就是從這個實驗中衍生出來的。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以10多名兒童為研究對象,將他們帶到只有一張桌子的房間。桌子上有孩子們最喜歡的糖果。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們他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選擇馬上吃甜食,但要等以後,再等孩子們得獎的時候。 但對於孩子來説等待的過程是難熬的,尤其是面對愛吃的糖果的時候,等待是相當痛苦的,有的孩子甚至堅持不了一分鐘就選擇吃掉了糖果,最後只有少數孩子堅持下來,而在後續的跟蹤調查中,當年選擇堅持的孩子在長大以後相比那些不能堅持的孩子更有自控力,更加優秀。 這個試驗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延遲滿足也成了廣大家長推崇的黃金育兒法則。 明明今年上幼兒園中班,在家長和老師的眼裏,他比其他同齡的孩子顯得要成熟懂事。在幼兒園當老師分配玩具時,如果他和其他小朋友喜歡同一個玩具,他會主動讓給小朋友,但他卻會在老師看不見的時候,從小朋友手中一把搶過剛才讓出的玩具。 跟媽媽去朋友家做客,阿姨拿出巧克力款待他,媽媽告訴他不要吃巧克力,吃多了會傷害牙齒,他會禮貌的謝謝阿姨,但是卻在媽媽跟阿姨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吃上一塊……明明的這些行為讓人不解,但在瞭解了明明媽媽的教育方式後就會明白為什麼明明會出現這些行為了。 明明媽媽是延遲滿足的推崇者,她也一直對明明進行延遲滿足教育,不管明明有任何需求,她總要讓明明等待一會才滿足他,在她的教育下,明明的慾望長期被壓制,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其實明明媽媽並沒有真正理解延遲滿足的含義,她自認為成功的教育,實際上是失敗的。 延遲滿足,並不是地壓制孩子的慾望,忽視孩子需求,也不是單純的的讓孩子學會忍耐,學會等待,而是讓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學會克服並且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大部分家長對延遲滿足的錯誤理解,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失去安全感,影響性格發展。 如何理解延遲滿足呢? 首先,延遲滿足並不適合所有年齡段的孩子。 孩子在三歲之前不適合進行延遲滿足的教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依賴感很強,在有需求的時候,家長及時滿足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以及對父母的信任感,這對他們以後的成長髮育有好處。 其次,延遲滿足要適度 延遲滿足不是壓制孩子慾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過度的延遲滿足,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幫助孩子學會自己選擇,培養自控力。 延遲滿足並不能單純的從字面上理解,正確理解延遲滿足,才能教出有自控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