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結合高爾基的童年經歷,探討苦難中美好的人性力量

《童年》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的一部著名的作品。列寧曾評價高爾基為“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他同樣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以及蘇聯文學的創始人。高爾基曾創作過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寫出了高爾基童年時期的生活。作品中描述了小主人公阿廖莎在父親去世後,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的一段時光,他得到過外祖母的疼愛與呵護,也受到過外祖父的責罵與毆打;受到過外祖母優美童話的薰陶,也親眼目睹過兩個舅舅為了爭奪家產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表現出的自私與貪婪。現實中的善與惡在阿廖莎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本篇文章將結合高爾基的童年經歷,探討在苦難中顯露出的人性力量

高爾基

高爾基的童年:在苦難中堅持自己的內心

骯髒的社會,破碎的家庭,自私的人羣,童年的高爾基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的,他幼年喪父,母親出走,與外祖父、祖母一起生活,每天都承受着家庭糾紛帶來的痛苦。高爾基的親人會因為瑣事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像結了深仇大恨一樣。這一切都給高爾基的童年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從此揮之不去,他曾回憶道:

“每當我回憶起俄國令人壓抑的齷齪野蠻的生活,我常常問自己:這種醜陋的行為有必要去寫嗎?我每次都懷着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為這就是活生生的醜陋的生活現實,這種現實目前還存在着。要改變這種現實,要從人們的記憶和心靈中,從我們沉重齷齪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響,就必須透徹地瞭解這種現實。”

1.無法接受女性地位低下的社會常態

童年時期的高爾基,除了早逝的母親,只有外祖母喜歡他。外祖母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從來沒有打過他,甚至嚴厲的責罵也沒有,她會講生動的童話故事給他聽。然而這樣一個善良的人,多次受到親人的侮辱,而她卻沒有任何的反抗。高爾基的外祖母是當時社會女性的代表,那個年代,女性沒有話語權,在社會上也得不到尊重,她們很脆弱。

當時女性地位低下的蘇聯

這一點令高爾基的內心充滿了憤怒,他認為,女性應該得到應有的權力。他的母親和外婆都受到了男人的毆打卻都默默地忍受着。幼小的他無法接受這樣的社會關係,甚至有一次拿起刀試圖刺死自己的繼父,因為繼父用腿狠狠地往母親的胸口踢了一下。

2.生活在深淵中,依舊保持一顆反抗與善良的內心

身邊的人總是虐待自己的親人,這讓高爾基產生一種難以擺脱的痛苦,如同生活在深淵中,永遠看不見陽光。不過,高爾基並沒有受到深淵的同化,也沒有對此感到麻木,他一直努力去擺脱這種狀況,他是一個樂觀、積極的人,他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之所以描寫這些醜惡現象,還有另外一個更加積極的原因。儘管這種醜行令人反感,使我們倍感壓抑,使許許多多心靈美好的人感到難以生活下去,但俄羅斯人的心靈畢竟還是健康和年輕的,他們正在消除,而且將來一定能夠消除這種醜惡行徑。

高爾基不像大多數貧窮的俄羅斯人一樣,喜歡拿自己或別人的痛苦來找樂子,他認為這是一種恬不知恥的行為,以至後來他決定離開親人,走向人間。

蘇聯舊社會的貧苦

在苦難的黑暗中尋找彩色柔光的人性力量

讀過高爾基的《童年》之後,它便在我的腦海中描繪出一幅灰黑的現實主義鉛筆畫,背景是昏暗的,基調是壓抑的。在這幅畫中,有為了生活變成小偷的孩子,有自私貪婪的無賴,有暴打妻子的酒鬼,有在葬禮上喝酒大笑的麻木人羣,有啃着腐爛食物的老婦,有慘死街頭的小女孩,有不斷虔誠祈禱卻依然活在痛苦中的信徒。高爾基用生動的筆觸將二十世紀初蘇聯城鎮景象的病態與野蠻呈現於紙上。

蘇聯舊社會

舊社會的醜陋是全世界共通的,翻看各國的歷史,哪一個國家沒有陰暗的時期?在毀滅人性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是受害者,再純潔善良的靈魂,也會被這個顛覆黑白的人間地獄吞噬掉。

《童年》中的外祖父總是毆打外祖母,雖然他是一個惡毒的人,我卻對他仇視不起來,他曾經也是幼年喪父,獨自打拼的少年,年邁後卻在兒女的仇恨中過着窮苦的生活,或許他也曾有美好的希望,卻被社會的黑暗吞噬掉,他無法用愛意善待家人,因為那些美好也從來沒有在他的生命中出現過。

高爾基與外祖母

故事中充滿了黑暗與抑鬱,但是在角落裏也曾閃爍着彩色的柔光。它是外祖母講的美麗童話,是工人們圍坐在一起談天説地的愉快,是純潔善良的童年玩伴,是母親看着自己充滿愛意與心疼的眼神。這個作品不僅僅只有痛苦,也有美好,或許這就是高爾基寫下它的意義吧。他在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在這種生活中這層充滿各種畜生般骯髒的土壤是如此富饒和肥沃,而且還因為從這層土壤裏仍然勝利地生長出明亮、健康和富有創造力的東西,生長着善良---人性的善良,喚起一種不可摧毀的希望,希望我們光明的、人道的生活復興。”

在苦難的黑暗中尋找善良和美好是真正的可貴,高爾基是在這片泥濘的土地裏執拗地爬起來的,他沒有受到童年陰影的影響,他相信自己的認知,也親自為我們證明了什麼叫做人性的力量。

童年陰影之下的孩子

超脱於苦難陰影之下,追求自身信仰的精神力量

高爾基的《童年》,大多數的墨水都在書寫着那段時光的苦難。而閲讀描述苦難的文字,總會讓人心情壓抑,有些人説現實已經令人煩惱了,何必再自尋苦惱?所以選擇逃避苦難的文字,看一些快樂輕鬆的娛樂文字。有些人則希望在苦難的文字中汲取克服困難的力量,在晦暗的歲月中學會對當下生活的感恩。

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的牆上有這樣一句訓言:

我所荒廢的今天,正是昨日殞身之人不恤追求的明天。

拋開少數生下來就尖酸刻薄、陰險歹毒的人來説,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遭遇過多的黑暗,那麼,成年後也會成為類似那個曾經給自己帶來痛苦的人。俗話説:“多年媳婦熬成婆”,便是這個道理,做媳婦的時候被婆婆百般刁難,那麼當了婆婆,就要在自己的兒媳婦身上找回來。

那些能夠超脱客觀環境的人是令人敬佩的。在藐視知識的人羣中成長,卻能夠尊重知識與理性;在刻薄尖酸的人羣中成長,卻能夠待人真誠善良;在渾渾噩噩中度日的人羣中成長,卻能夠擁有遠大的抱負。這些都是發生概率很低的事情,但是在歷史上從來不缺這樣的人,而高爾基便是這其中的一位。

我一直認為苦難就是苦難,它本身沒有積極的意義,而很多人卻極力地粉飾它,説“苦難是財富”、“苦難是寶貴的”等等。真正寶貴的東西,是一個人在艱難的時候學到的東西,而不是苦難本身。如果一個人無法在苦難中成長,那麼苦難就是一場噩夢。

人的精神力量是偉大的,同時,也是脆弱的,大部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人,都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它不是憑空產生的,可能是來自某些經歷或是熱愛的事物。例如《童年》中,外祖母對阿廖莎的愛、阿庫林娜從上帝那裏得到的力量。這種力量也可以是來自對書籍,科學、運動等等的熱愛。

對書籍的熱愛

這種精神力量源於哪裏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一個人感受到那種崇高的精神力量時,要去接受它,並把它當作指引人生的燈塔。當某一天自己也有影響別人的能力時,就把積極的力量傳遞出去。其實,我們一直都有這樣的能力,因為我們會影響自己的家人,身邊的朋友。

結語

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也許就是一句話,一個場景,一個人就會刻印在自己的內心中,就像埋下一顆種子,生根發芽,一旦長得高大後,就會從經歷中汲取養分,經年累月,結出果實,生出幾條人生原則來框定自己的發展路線,等到落葉歸根,便匆匆忙忙地走過不知是幸福還是苦難的一生。不快樂的童年是令人惋惜的,高爾基描述的童年經歷,對他不可能不造成傷害,而後成長為一個善良的人,或許是命運的眷顧,但更多的是他內心的掙扎。

童年的痛苦很容易抓住讀者的心,不是因為自己的童年與阿廖莎一般痛苦,而是偶爾觸動一些傷感的回憶依舊會心酸。兒時的自己是不成熟的,日後也不會確定自己的內心會結出什麼樣的果實,與其長嘆人生如夢,不如盡力掙扎,拋開環境帶來的痛苦,追求最本真的自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38 字。

轉載請註明: 《童年》:結合高爾基的童年經歷,探討苦難中美好的人性力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