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海的奏鳴與迴響——中新等國學者海上絲綢之路暨人文交流論壇”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中國日報6月1日電 5月31日,“來自大海的奏鳴與迴響——中新等國學者海上絲綢之路暨人文交流論壇”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舉行。此次論壇由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主辦,由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作為學術支持單位,由新加坡華鼎有限公司、湖北智庫文化戰略研究院具體承辦。

“來自大海的奏鳴與迴響——中新等國學者海上絲綢之路暨人文交流論壇”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5月31日,“來自大海的奏鳴與迴響——中新等國學者海上絲綢之路暨人文交流論壇”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來自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40位專家學者相聚雲上和線下會場,就“海上絲綢之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南亞國家的政治經濟、人文歷史、文化遺產、旅遊商貿、華人華僑、社會轉型等議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討論。論壇共收到學術論文30篇,涉及領域廣泛,研究成果豐富。

自2013年“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提出以來,相關領域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熱點研究領域。開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學術研究與對話,加強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是推動“海上絲綢之路”人文交流的題中之義。

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副主任、文化和旅遊部一級巡視員李紅瓊在致辭中表示,“海上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壯舉,它不僅是貿易之路和文化交流交融之路,也是一條沿傳播友誼和促進和平之路。東南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互聯聯通的區域,由於地緣相近、資源互補、文化相融,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東南亞各國相互依存,休慼與共,命運相連。

“來自大海的奏鳴與迴響——中新等國學者海上絲綢之路暨人文交流論壇”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副主任、文化和旅遊部一級巡視員李紅瓊在論壇上致辭。

她表示,“海上絲綢之路”中淬鍊而成的是亞洲人民共同創造的講信修睦、尊重彼此、守望相助、心心相印、開放包容的價值理念,是人類優秀文化遺產,應倍加珍惜。當前,世界局勢動盪變幻,地區衝突令人憂心,新冠疫情持續發酵,經濟復甦步履艱難,人類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挑戰,從歷史中汲取東方智慧和東方價值理念,對於解決今天世界面臨的困境,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彌足珍貴,對推動不同文明互鑑,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新加坡資深歷史學者柯木林、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傅才武教授、馬來西亞中國絲路商會會長和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詩傑等三位特邀嘉賓作了視頻主題演講。

柯木林表示,“海上絲綢之路”有重啓古代文明、重塑中國形象、重建海洋精神三重意思,是一個大國通過平等貿易、友誼參與、資源共享,與周邊國家和平相處的代名詞。他以豐富的史料講述了新加坡幾代華人華僑的故事,以及新中兩國關係的歷史演變。

傅才武指出,新加坡自建國以來,經歷了政治經濟共同體與文化共同體“兩線建設”的複雜過程。他説,新加坡國家文化政策聚焦於國民性的塑造、公民參與的動員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形成了獨特的新加坡經驗,它對新興移民城市,特別是渴望全球地位的城市以及後發現代化國家,具有良好的借鑑價值。

翁詩傑表示,中國與“海上絲路”的關聯國家之間,不僅僅是貿易伙伴關係,更是多維度“發展共同體”的夥伴關係。“發展共同體”並不等同“經濟共同體”,它涵蓋彼此人文的互鑑、互信,離不開堅實的民心相通為基礎的經貿往來,離不開休慼與共、安危與共。

“來自大海的奏鳴與迴響——中新等國學者海上絲綢之路暨人文交流論壇”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來自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40位專家學者相聚雲上和線下會場。

在討論發言環節, 專家們發言踴躍,氣氛熱烈,大家從多元化視角對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交流等議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建議。柬埔寨合作與和平研究所的高級訪問學者陳興利説,數字絲綢之路釋放新科技的潛能,應讓科技成為推動區域經濟轉型的動力。馬來西亞一帶一路策略理事會的鍾天祥説,在後疫情時期,東南亞國家尋求經濟和發展轉型,各國與中國攜手合作,才能保持區域團結,避開域外勢力干擾。新加坡新躍大學高級研究員蔡曙鵬分享了自己對於中新文化交流現狀的見解,他認為應以海上絲綢之路為契機,健全學術交流機制,促進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學術合作與藝術交流。

東南亞國家的專家學者主要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新明日報》《聯合早報》《隨筆南洋》《南洋時評》、新加坡宗鄉總會學術委員會、新加坡華鼎有限公司、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新加坡旅遊雜誌《暢遊行》、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和馬來西亞一帶一路策略理事會、柬埔寨合作與和平研究所等。中方專家學者主要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安徽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州大學、華東交通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南京三江學院、長沙學院、電子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大學、安康學院等大學;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重慶檔案館、天津地質調查中心、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等學術研究機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54 字。

轉載請註明: “來自大海的奏鳴與迴響——中新等國學者海上絲綢之路暨人文交流論壇”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