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上海、天津等地都出現了新冠肺炎患者或密切接觸者個人信息疑似遭泄露,影響到相關者個人生活的事件。此外還有清華“學姐”出於誤會在網絡上將一個男生個人信息曝光的事件,以及一些快遞公司被爆有“內鬼”販賣客户信息的事件。這些事件將個人隱私保護問題推向了前台。
保護隱私既是對公民個人權利的保護,也是使整個社會生活更加安全的重要保障。隱私泄露對個體造成多方面的傷害,正常生活很可能遭受衝擊與威脅。因此保護個人隱私既在法律上十分清晰,在倫理上也極為必要。這是現代社會一條非常重要的底線。
網絡和大數據的發展使得個人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都變得更加便捷和迅速。社會為了更快捷有效地運作,為了更好地為公眾和個體服務,往往需要更多地收集個人多方面的資料,收集結果為相關方面所掌握也是必要的,但絕不可無限度、無底線。涉及個人隱私保護的相關法律規定和基本倫理原則約束實際相當明確清晰。
最近集中出現的一些情況,就完全違反了相關基本限定。一些人隨意把他人隱私信息泄露於互聯網這樣無遠弗屆的公共空間。類似泄露事件以往造成的諸如“網暴”“社交死亡”等現象在當今社會中本已成為相當普遍的存在。個人行為中許多不需要也不應該為公眾所廣泛瞭解的情況,也被暴露在公共空間中,當然會對個人形成相當的傷害,也會被一些居心不良者所利用,並對人們基本的安全訴求構成衝擊。
有些人誤解了基於“公眾利益”對個人信息的適度披露與“揭隱私”“揭老底”一類惡俗行為的關係,往往把過去小社區中屬於街談巷議的行為,直接放到了屬於公共空間的互聯網上。有些人把社交媒體“羣”看成小圈子,以為傳播有限,殊不知這種傳播只要發生在互聯網上,就可能達到全社會傳播的效果。有些能接觸到一般人難以接觸到的資料的人,也並不覺得泄露他人信息是件嚴重的事情。這與一些人缺少公共空間與私人生活界限意識有關,也與當下新的技術手段造成的便捷傳播有關。這些都對隱私保護構成了衝擊。如果這種衝擊沒有被有效制止,侵害隱私的行為沒有得到嚴肅懲戒和批評,就會產生“示範效應”,使得類似情況一發不可收拾,構成對於個人和社會的嚴重傷害。
嚴格執行隱私保護的相關法律,維護隱私保護的相關倫理要求,讓人們生活在一個個人的隱私不能被隨便泄露的環境中,這需要全社會更多的努力。(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