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有的國家不希望領土太大,秉承着小國寡民的發展理念;而有的國家則一直在擴張自己的領土。比如現在的俄羅斯,它是世界第一大國,自從沙俄時期就開始了開疆拓土之路。
(一)、錯綜複雜,"遊子回家"如今的俄羅斯身陷重重製裁之中,它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可以説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現在十分微妙。這其中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六年以前的"克里米亞事件",下面就為大家講述一下這個地方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438年克里米亞就建立了博斯普魯斯王國,在公元前15年,它又成了羅馬帝國的領土。進入中世紀以後,直到1237年被蒙古人佔據。
拔都汗的弟弟禿花帖木兒是整個蒙古帝國對克里米亞地區的最早實際管理者。當蒙古逐步的沒落,奧斯曼帝國拔地而起,克里米亞汗國也成了其附屬國。
公元1700年崛起的沙俄迫使奧斯曼土耳其放棄了克里米亞,自己接手過來,又於83年以後修訂法案正式將其併入領土。在1954年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將克里米亞當成禮物,送給了烏克蘭,這一送就是半個多世紀。
自從蘇聯開始解體之時,俄羅斯聯邦就認為既然自己已經與烏克蘭不再是一家,那就應該強勢收回克里米亞。在那裏生活着六成以上的俄羅斯人,他們無時無刻的不想念着家鄉。
在六年以前,烏克蘭的總統亞努科維奇拒絕在與歐盟的經濟協定上簽字,這一下就引燃了國內的火藥桶。
上街反對亞努科維奇的人越來越多,抗議持續升級不斷的有平民百姓在示威中受傷或者遭到逮捕。一直想要收回克里米亞的俄羅斯,馬上派出了黑海艦隊藉口以"維護和平",進駐克里米亞的重要城市。
北約以及西方的領導人,指責普京這是公然的"吞併",而普京則不滿意這個標籤,他認為這是"收復"。
烏克蘭當局迫於壓力,承認了克里米亞獨立共和國的地位。在俄方的干預下,克里米亞境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親俄遊行。
此時普京站出來表態稱:"讓克里米亞進行公投,如果大多數人同意劃入俄羅斯,那我們就收回;若大多數人不同意,我們就讓它繼續留在烏克蘭"。
普京可以説是不打無準備之仗,因為他的軍隊早早的就進駐了克里米亞。那裏的俄羅斯族本來就佔多數,同時又有軍隊施壓,可以説普京是勝券在握。
六年前的3月6日,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議會投票結果新鮮出爐,有78名議員選擇了支持併入俄羅斯聯邦,另有8人決定棄權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這背後究竟有沒有俄方勢力的參與,已經不言而喻。
(二)、福禍相依,左右為難不論是"吞併"也好,"收復"也罷,在享受領土面積再度擴張帶來的利好同時,也為俄羅斯當局帶來了不小的危機。看待克里米亞問題應當分成兩個方面,首先是好的一面。
俄羅斯順應了本國人民的意願,將赫魯曉夫曾經送出去的土地重新收回,俄聯邦再添一新成員。同時也能夠增加當局的税收和人口。
但是西方各國以及聯合國對俄羅斯的批評聲音,從來就沒有斷過。明眼人都知道克里米亞的公投不具備公平和公正性,因此在公投結束以後聯合國就發表聲明稱"聯合國拒絕承認這一公投,同時支持烏克蘭在其國際邊界內維護主權完整"。
同時,克里米亞危機其實是烏克蘭國內"親歐派"與"親俄派"衝突演變而來的。因此,西方社會定當是不遺餘力的支持烏克蘭,制裁俄羅斯。
再者,俄羅斯公然干預克里米亞公投,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當克里米亞危機爆發以後,西方國家的譴責和制裁就從未間斷過。
在聯合國口頭行動的同時,北約的秘書長也不甘示弱,在同年就宣佈俄羅斯的做法公然違反了國際法。而俄羅斯所加入的"八國集團"也當即宣佈凍結俄羅斯的會員國身份,同時終止與其一切貿易。
歐盟也加入了口誅筆伐俄羅斯的隊伍,其外交事務主管凱瑟琳就説:"希望各方都能充分的尊重烏克蘭,尊重國際法。任何違法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
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還與俄總統普京通了電話,他説:"希望你們能夠從克里米亞撤軍"。然而這番話在強硬的普京面前,顯得有些蒼白無力。所以美國開始主導暫停G8索契峯會的籌備事宜,並積極的與北約成員國商討制裁俄羅斯事宜。
既然美國都表態了,英國自然也不能落後。它在口頭譴責的同時,還準備抵制索契冬奧會而愛德華王子也取消了前往索契殘奧會的行程。一時之間,俄羅斯可謂"牆倒眾人推"。
除了上述幾個組織和國家公開反對俄羅斯外,就連瑞典這樣的中立國都坐不住了。此外新西蘭,保加利亞,捷克還有丹麥以及愛沙尼亞,芬蘭,法國還有波蘭等都加入了譴責的隊伍。加拿大一句話沒説,直接把駐俄羅斯大使給召回了。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是什麼態度呢?答案是保持中立,儘管俄羅斯多次希望中國出面支持,但這個節骨眼誰為俄國發聲就是擺明了往槍口上撞。
再者它的確違反了國際法,再者俄羅斯侵佔了中國近三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到今天才還了二百多平方公里,九牛一毛。
它們除了譴責以外,對俄羅斯的經濟封鎖那是不可避免的。自六年前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俄國的經濟就持續走低。不論是石油還是天然氣,出口的數量明顯變少,而且價格明顯下降(如果再不降價,就沒人買了)。
據"彭博經濟"報道,俄羅斯經濟總量明顯下降,最起碼虧損了一千七百億美元。
"有得就有失",俄羅斯在得到克里米亞的同時失去了很多很多。首先,在國際上失去了立足的餘地,在剛開始的那段時間幾乎成了"全球公敵",當然這些俄羅斯並不在乎。
其次,世界各國在經濟上孤立俄羅斯,使其獨木難支,不論是烏克蘭還是白俄羅斯都"落井下石"般的開始慢慢疏遠與俄羅斯的關係;從克里米亞歸屬俄羅斯以後,每個國家在每年都會就此問題對其進行一波又一波的制裁,導致俄國有些喘不過氣。
(三)、得大於失,仍有翻盤希望今年俄羅斯的最新民調顯示,國內超過八成的民眾認為克里米亞危機並未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他們普遍都贊同普京的決定。
當然,也有理由懷疑"全俄輿情"這份民調的真實性。那麼,普京通過武裝入駐克里米亞,冒天下之大不韙,將其"收回"俄羅斯版圖,究竟值不值?這是歷史貢獻還是戰略失誤?
答案是就短期來看,可能會得不償失;但從長遠來看,是利大於弊的。首先,俄羅斯要藉此機會來重新樹立自己在東歐的威望。在近年來隨着歐盟的影響逐漸東移,使得原先很多跟着俄羅斯的"小弟",都紛紛倒戈。
因此,俄羅斯需要拿烏克蘭開刀,給其他國家提醒。同時,也讓那些"前小弟"們看到,不聽話的結果就是烏克蘭這樣,頗有"殺雞儆猴"之意。
而且,歐美國家除了譴責與制裁,對俄羅斯毫無辦法。就算俄軍出兵烏克蘭,想必那些歐美國家也不會出動軍隊支援。
其次,克里米亞對俄羅斯有着重要的戰略意義。當年克里米亞危機突發,其實就是親俄派與親歐派之間的較量,而親俄派明顯處於弱勢,親歐派還把總統都趕走了。
照這個態勢發展下去,烏克蘭肯定會以各種藉口拒絕再將克里米亞港口租借給俄羅斯。而那是俄羅斯是黑海艦隊唯一的出海口,如果沒有了俄羅斯駐"烏克蘭克里米亞軍事基地",黑海艦隊就成了"內海艦隊"毫無作用可言。
因此,從長遠角度上講,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很有必要。一方面是多年心血積累打造的黑海艦隊,另一方面則是應對國際的圍剿,普京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前者。因為它知道,黑海艦隊能夠得到長遠發展,遠比受幾年制裁划算的多。
再者,俄羅斯有着豐富的油氣資源,這些是歐洲國家過冬和發展工業的必備資源。儘管它們可能會捨近求遠的從中東購入,但到頭來還是得仰仗俄羅斯。
這幾年俄羅斯大不了發展內循環經濟,反正蘇聯留下來的老底子還在,不會將其拖垮。歸根結底,如果站在俄羅斯自己的立場上考量,強勢"收回"克里米亞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