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漁灣裏美食街煙火氣息十足,特色美食誘人味蕾。
本報記者 唐 燕 文/圖
章貢區是贛州市中心城區所在地,有着2200多年曆史。在漫長的“城”長過程中,受不同時期城市開發理念、建築設計等因素影響,這裏的老舊小區普遍存在房屋破敗、設施老舊、公共管理服務落後等問題。
怎麼辦?老舊小區改造成為必選項。近年來,章貢區在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堅持民意為先、功能為本、治理為重,使老舊小區環境明顯改善,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城市整體形象和城市品位顯著提升。近日,記者走進章貢區老舊小區改造現場,感受和了解工作推進過程中的亮點、難點,並從中獲得一些啓發,為其他地區的老舊小區改造帶來借鑑。
小區改起來
——老舊小區改造的是環境,凝聚的是人心,改造進度取決於羣眾的參與度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民生工程、發展工程。然而,要推動改造工作順利進行,並非易事。
小區改起來,首先羣眾得點頭。章貢區老舊小區涉及居民多,量大面廣,情況各異,任務繁重,同時,還有小部分居民參與意識不強,責任意識模糊,對改造工作不關心、不支持、不配合。章貢區住建局副局長楊宗治坦言:“拆違建、推菜地、破圍牆,樣樣都觸及羣眾的切身利益,工作量大、難度也大。”
一組數據佐證了楊宗治的觀點——章貢區2000年以前建成的需改造小區558個,涉及户數38994户;2000年以後建成的需改造小區176個,涉及户數22341户。
小區改起來,民意當為先。章貢區的做法是:小區改不改,由羣眾説了算;小區改什麼,聽羣眾怎麼説;小區改造效果,看羣眾如何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一開始就讓羣眾參與進來,提升羣眾參與度。
釣魚台是老贛州“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之一,全長330米,也是贛州有名的小吃街。2019年8月,釣魚台小區被納入改造範疇,共涉及樓房33棟654户2746人。今年67歲的曾昭雲自小居住在這裏,因改造要拓寬街道,他家祖屋臨街部分房屋被劃入拆遷範圍。
“那可是祖輩傳下來的家業啊!”起初,老人無論如何都不支持改造工作,社區幹部前來做入户動員,他避而不見。然而,就是這位“難相處”的老人,卻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最終,他主動退讓祖屋中臨街的29.27平方米。
“要我改”變“我要改”的背後,是街道、社區幹部一次又一次上門做工作,讓曾昭雲看到了幹部的真心和誠意。“老舊小區改造是造福子孫的實事,我沒有理由不支持。”曾昭雲説。得益於羣眾的大力支持,2019年12月,釣魚台小區僅耗時3個月就完成改造,並增加了相關功能配套,羣眾生活變得更加舒適。
為讓改造方案得到更大支持,章貢區還主動召開老舊小區設計方案評審會,邀請羣眾代表和知名專家共同參與評審,確保設計方案讓更多羣眾滿意。截至目前,該區累計實施老舊小區改造227個,拆除“兩違”建築3000餘處共31萬平方米,實施路面平整25萬平方米,拆牆透綠增綠1.6萬米,完成改造面積超170萬平方米,受益羣眾近8萬人。
小區好起來
——老舊小區改造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近日,家住贛坊小區的居民劉景林告訴記者:“以前,我們小區‘髒亂差’,休閒娛樂就是奢想,茶餘飯後散個步要到小區外的紅旗大道。改造後,不少市民來我們小區休閒,都説這裏好。”
為讓老舊小區“好”起來,章貢區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羣眾需要什麼、建什麼”的原則,結合小區實際需要,完善小區基礎功能設施,改善小區生活居住環境。同時,把老舊小區改造與“廁所革命”、垃圾分類、城市書屋建設、社區養老、小遊園小廣場建設、打通“斷頭路”、增設停車位停車場、農貿市場建設等民生工程有機結合,有效提升城市功能與品質。
贛坊小區是原來的國營贛南紡織廠,曾經創造過贛州工業的輝煌。改制後,不少工人陸續搬離,留下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廠房日益破敗,曾經熱鬧繁華的廠區變得冷冷清清。
2019年,章貢區對該小區啓動改造工作,根據羣眾需求對小區資源重新進行整合規劃。原先閒置的辦公樓被改造成了便民小站、健康小屋、24小時開放自助式城市書屋、幼兒園、老年人活動中心。新騰出的空間被建成停車位、小遊園、運動場等。如今的贛坊小區,處處透着一股現代小區的氣息。
目前,章貢區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新增停車位8000餘個,新建小遊園、小廣場78個,建成城市書屋12個,新(改)建公廁69座,居民實現了不出小區就能享受養老、醫療、教育、文娛等公共服務。此外,該區還在挖掘片區歷史文化資源上下功夫,不但刷新小區顏值,更提升小區品位。如今,贛坊小區裏的原贛南紡織廠廢舊廠房改建成為贛坊1969文化創意產業園,保留了許多原廠風貌的記憶,從原來的“工業鏽”變成了如今的“生活秀”,留住了記憶和鄉愁,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小區要變“好”,投入自然少不了。記者採訪中瞭解到,章貢區老舊小區改造存在資金壓力大、籌措來源單一的問題。目前,老舊小區改造經費仍依賴政府投資,社會資金對投入老舊小區改造積極性不高,業主出資參與改造的意識較淡薄。為此,堅持多元籌資方式,拓展資金來源渠道,提升小區居民共建共治共享和購買服務的觀念,將成為重要議題。
小區轉起來
——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是階段性的,小區長效治理才是最終目標
入夜時分,華燈初上。漫步在贛南美食第一街——章貢區漁灣裏美食街,街道上美食店鋪一家挨着一家,寧都肉丸、崇義水餃、客家手工嗦粉等特色美食誘人味蕾,路上行人絡繹不絕。
説這裏發生了蝶變,一點兒也不假。回憶起漁灣裏美食街的曾經,南外街道辦事處紅旗村村主任朱其松眉頭一皺,搖頭説:“不瞞你説,這裏曾是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蚊蠅飛舞的‘城中村’。”
改造,成為紅旗村村民的共同願望。2018年4月,南外街道辦事處改造小組在紅旗村設點現場辦公,推動小區改造。耗時半年,打通街巷循環6處,新建停車位150餘個,拆牆透綠1500餘米,拆除防盜網1.2萬平方米,拆除各類附屬物1.17萬平方米。
改造完成後,如何實現長效管理?只有讓小區有經濟收益,小區才能持續健康運轉。
出於長遠考慮,漁灣裏小區成立了理事會,由理事會註冊成立物業管理公司,對村民臨街適合做商鋪的房屋統一租賃,並面向美食商家招商。目前,已簽約商户125家,統租統管店鋪130間,引進社會投資近80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600多個。漁灣裏日均營業額在35萬元以上,年營業額在1.3億元左右。
“每月物業費、租金、停車費收入在9萬元左右,除了發放工人工資,其餘全部用於小區運營和維護。”朱其松坦言,漁灣裏小區目前已實現收支平衡,不愁小區治理不好。漁灣裏小區的良性運轉為老舊小區改造後如何實現長效治理提供了思路和經驗,增添了信心和決心。
然而,現實中,章貢區不少老舊小區仍存在無物業管理、無維修管養經費的問題。小區居民成分較為複雜、意見難以統一,單純依靠社區自治管理,難以支撐小區的後續環境衞生治理、園林綠化管護、工程質保期後的管網等設施破損維護修繕。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後的管養問題仍需進一步理順。
為此,針對沒有條件引進市場化物業管理的小區,章貢區堅持“共建共享、共治共管、共同締造”理念,鼓勵其成立業主委員會或小區物業管理委員會。同時,該區還在探索建立維修費用日常歸集制度,設立小區維修費用專用賬户,維修費用由業主委員會或者小區物業管理委員會收取,專項用於小區共有部分公用設施設備的維修、更新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