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大連環槍擊案剛剛過去不到一週,一場更為血腥的持槍殺戮暴行又打破了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的寧靜。
當地時間22日下午(北京時間23日清晨),博爾德市一家超市突然響起連串槍聲,截至目前已造成10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警察。警方已在現場逮捕一名受傷的嫌疑人,其犯罪動機尚待調查。
△美國廣播公司(ABC)報道截圖
在博爾德市所屬的大丹佛都會區,類似的大規模槍擊事件已非首次發生:
——
1999年4月發生在傑弗遜縣科倫拜恩高中的美國史上最致命校園槍擊案造成13名師生死亡;
——2012年7月發生在奧羅拉一家電影院的槍擊案造成12人死亡;
——2015年11月發生在斯普林斯一家診所的槍擊案造成3人死亡;
——2019年5月發生在道格拉斯縣一所學校的槍擊案造成1名學生死亡;
……
新的血案令博爾德市民眾大為震驚和恐懼。距離案發超市不遠的一家餐館的老闆凱文·戴利説,他從未在當地有過這樣的遭遇,也沒有受過應對這類突發事件的訓練。“我想,這種事情不應該發生在美國”。
然而,在戴利認為“不應該發生這種事情”的美國,究竟發生了些什麼呢……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美國槍支暴力檔案網(GVA)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當地時間23日,今年以來全美各類槍支暴力事件已造成9535人死亡、超過7200人受傷。其中,大規模槍擊案已發生103起。
△GVA數據截圖
另據美國小型武器分析公司(SAA)統計,2020年美國共售出近2300萬支各類槍支,比2019年大幅增長了65%。槍支銷量的激增也持續到了2021年。
今年1月,隨着美國國會大廈遭暴力衝擊以及新一屆政府就職,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共收到了430萬份購槍背景調查申請,大大高於去年同期的270萬份。
△CNN報道截圖
美國各州的購槍背景調查數據也有驚人的增長。以本月16日發生“仇亞”連環槍擊案的佐治亞州為例,2020年該州接受購槍背景調查的居民人數超過90萬,同比增長近68%,創下歷史新高。
△CNN報道截圖
更令人不安的是,亞特蘭大槍擊案中被控謀殺8人(包括6名亞裔女性)的羅伯特·亞倫·朗在案發幾個小時前剛剛購買了一支手槍。而據執法部門和槍店老闆稱,這筆交易沒有違反相關涉槍法律或程序。
對此,“布雷迪防止槍支暴力運動”負責人克里斯·布朗指出,美國“對武器獲取的不加限制使得這種仇恨更為致命”。很明顯,“這次襲擊促成了有關採取措施制止槍支暴力的討論”。
△英國《衞報》報道截圖
然而,在如今的美國,“槍擊暴力激增”和“槍支銷售激增”似乎成了一個彼此正相關的惡性循環。
繼去年美國女性和少數族裔掀起“購槍熱”之後,近期“仇亞”犯罪的激增特別是亞特蘭大血案的發生,又促使越來越多的亞裔美國人開始買槍自保。
△《福布斯》雜誌網站報道截圖
在人人買槍的潮流下,終結美國槍支暴力的希望究竟何在?
槍支“越控越多”?
剛剛發生的博爾德槍擊慘案再次極大震動了美國社會。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當天表示,總統拜登已經聽取了有關這次事件的簡報,並將隨時瞭解最新進展。
△普薩基社交媒體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本月早些時候 ,民主黨掌控的美國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了兩項曾在上一屆國會被否決的法案,試圖加強對槍支銷售和轉讓的背景調查,確保被禁止擁槍的個人無法輕易獲得槍支。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但鑑於民主、共和兩黨在控槍問題上的尖鋭對立和兩黨在國會參議院各佔50席的對峙局面,這些法案在參議院再遭否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為民主黨人要想通過大多數重要法案,必須贏得至少10名共和黨人的支持。但目前看來,兩項法案要各自達到在參議院闖關所需的60票絕非易事。
事實上,由於倡導擁槍文化的利益集團在美國財大勢雄,加之追求現實利益的美國政客大多不願在勝算較小的控槍問題上多下工夫,美國已有多年未通過任何重要的控槍法律了。對於此次眾議院通過的控槍法案,美國媒體也是憂大於喜。
有報道指出,這些得到多數美國人支持的法案給終結美國槍支暴力帶來了一絲希望,但許多共和黨人領導的州都在積極反對它。而槍支以及槍支暴力並不能以州劃界,如果各州不能統一行動,控槍很難實現。“槍支暴力在美國是一個禍害,不負責任的鄰州會讓這個禍害更加致命”。
△《芝加哥太陽時報》報道截圖
還有美媒指出,美國社會中頑固的擁槍傳統決定了歷屆民主黨政府上台前往往都會出現槍支銷售熱潮,這意味着受到民主黨人青睞的購槍背景調查無法實現控槍目標,反而會刺激更多的槍支銷售。統計表明,2020年全美報告了2100萬次購槍背景調查,結果卻是增加了創紀錄的840萬名新的擁槍者。
△《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華爾街日報》文章稱,雖然國會參議院多數黨(民主黨)領袖舒默表示將努力爭取共和黨人對控槍法案的支持,但他其實很清楚這些法案不太可能在參議院獲得60票,只是“進行投票會取悦‘進步派’——如果出現新的槍支暴力,民主黨可能會在政治上受益。但是任何人都不應該認為,加強控槍除了刺激更多的槍支銷售之外還能起到其他什麼作用”。
△《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原創:王堅
來源:環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