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國的民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一文讀懂這場發佈會
12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中國的民主》白皮書,並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介紹,這部白皮書,是一部系統介紹中國民主價值理念、發展歷程、制度體系、參與實踐和成就貢獻的重要文獻。白皮書指出,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
白皮書分為前言、正文、結束語三個部分。正文分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科學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具體現實的民主實踐”“廣泛真實管用的民主”“豐富人類政治文明形態”等五個部分。
從這五個方面內容,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既有鮮明理念,也有現實體現;既有制度程序,也有參與實踐;既促進了中國發展,也豐富了人類政治文明,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有機統一的民主體系。
首先,中國的民主是人民民主,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民主的本質和核心。白皮書介紹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領導人民發展民主的歷程,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國的民主發展進入歷史新時期,中國人民的民主自信更加堅定,中國的民主之路越走越寬廣。
其次,中國的民主,具有科學有效的制度安排。在中國,國家各項制度都是圍繞人民當家作主構建的,國家治理體系都是圍繞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運轉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
中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堅持民主與專政有機統一,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有效行使國家權力;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有效避免了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弊端和一黨缺乏監督、多黨惡性競爭的弊端;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不斷促進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和諧;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既保證國家團結統一,又實現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基層羣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實現人民羣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和自我監督。
白皮書指出,這些制度程序,形成了全面、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構建了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有效保證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願相統一,有效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
第三,中國的民主,具有具體現實的民主實踐。白皮書指出,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後就進入休眠期;只有競選時聆聽天花亂墜的口號,競選後就毫無發言權;只有拉票時受寵,選舉後就被冷落,這樣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
中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參與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結合,貫通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各個環節,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方面,關注國家發展大事、社會治理難事、百姓日常瑣事,使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環節、各方面都體現人民意願、聽到人民聲音,有效防止了選舉時漫天許諾、選舉後無人過問的現象。
第四,中國的民主,是廣泛、真實、管用的民主。白皮書指出,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
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參與實踐,使全過程人民民主從價值理念成為紮根中國大地的制度形態、治理機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白皮書指出,好的民主,一定是實現良政善治、推動國家發展的,絕無國家治理“失靈”“失效”,國內問題成堆,民主卻是“世界樣板”的荒謬現象;好的民主,應凝聚社會共識而不是造成社會撕裂和衝突,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不是導致社會階層和利益固化,應保持社會穩定有序而不是帶來混亂和動盪,應讓社會充滿向善向美向上的正能量而不是充斥假惡醜的負能量。
第五,中國的民主,豐富了人類政治文明形態。佔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14億多中國人民真正實現當家作主,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為人類民主事業發展探索了新的路徑,為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白皮書指出,中國基於本國國情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既有着鮮明的中國特色,也體現了全人類對民主的共同追求。實現民主有多種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人類政治文明的百花園之所以絢爛多彩,正是由於不同文明各有千秋。以自己的尺度評判他國,甚至迫使他國照搬自己的政治制度、民主模式,這是反民主的,是不得人心的,是註定要失敗的。
白皮書強調,各國應堅持平等非歧視原則,相互尊重彼此的民主模式,既致力於本國探索,又加強交流互鑑;既各美其美,又美美與共,共同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民主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國的民主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同時,還需要不斷髮展完善。
關注1
堅持黨的領導與全過程人民民主之間是什麼關係?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田培炎表示,黨的領導本質就是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追求民主、實現民主、發展民主的偉大創造,是我們黨不斷推進中國民主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的經驗結晶。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能夠更加有效地實現黨的領導。可以説,堅持黨的領導與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高度一致的,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一方面,堅持黨的領導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始終堅定地站在人民的一邊,始終堅持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在我們這樣一個有着56個民族和14億多人口的大國,如果沒有黨的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搞西方那一套所謂的“民主”,是很容易搞散、搞亂的,民主必然會走向它的反面。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證民主的正確方向,保證全體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另一方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堅持黨的領導的內在要求。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可以把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厚植黨的領導的民意基礎,使黨的決策更加科學,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得更加徹底、執行得更加有力。
關注2
中國的民主和美國的民主有何不同?
美國將在下週召開民主峯會,中國近期也在強調全過程人民民主,今天發佈了《中國的民主》白皮書。有觀點認為,中美正在陷入一場民主話語權之爭。
徐麟表示,我們始終認為民主是多樣的,實現民主的道路並非只有一條,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植根中國歷史文化,符合中國國情,借鑑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既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也體現全人類共同價值,豐富了人類政治文明形態,為人類民主事業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我們始終堅持,對各國不同的民主形式,應開放包容、求同存異;對各國追求民主的探索和努力,應充分尊重、互學互鑑,這才是真正的民主。少數國家以同我即對、非我即錯的霸道思維,把其他民主形式視為不民主甚至進行排斥打壓,這本身就是不民主的。
美國自詡“民主領袖”,組織和操弄所謂“民主峯會”,實為以民主為幌子,對與其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模式不同的國家進行打壓遏制,這種假民主之名、行反民主之實的行徑,將是人類民主發展史上的笑話,註定是不得人心的。
關注3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國家制度比有什麼區別和特點?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郭振華介紹,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的初心和本質就是要實現中國人民當家作主。中國的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礎的中國人大代表選舉有兩個顯著特點,首先,中國公民的選舉權利具有最廣泛的普遍性。根據憲法,年滿18週歲的中國公民都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只有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當前中國正在進行縣鄉兩級人大的換屆選舉,有超過10億選民參加選舉。這是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最生動的實踐,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選舉。”
其次,中國的人大代表具有最廣泛的代表性。中國有五級人大代表,全國、省、市、縣、鄉五級人大一共有代表262.3萬人。其中,縣鄉兩級人大代表247.8萬人,佔代表總數的94.5%,縣鄉兩級代表都是由選民一人一票直接選舉產生的。全國、省、市三級人大代表間接選舉,由下一級人大選舉產生。中國的選舉法規定,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各個方面都要有適當數量的代表,對基層代表特別是工人、農民、專業技術人員代表、婦女代表、少數民族代表等,都有明確的要求。“在中國,可以説每一個地區、每一個行業、每一個領域、每一個民族都有人大代表。”
以十三屆全國人大為例,在將近3000名代表中,婦女代表742名,佔代表總數的24.9%;一線工人、農民代表468名,佔代表總數的15.7%,這當中有45名農民工代表;專業技術人員代表613名,佔代表總數的20.6%;少數民族代表438名,佔代表總數的14.7%。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全國人大代表,人口特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比如生活在西藏的門巴族,人口只有約1萬人,也有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她是一位婦女代表,是當地小學的一位老師。”
從選舉權的普遍性看,新中國1953年實施的第一部《選舉法》確立了選舉權的普遍性。這與西方國家用了上百年甚至數百年時間才實現法律意義上的普選,中國是一步到位地實行了名副其實的普遍選舉。選民參與的普遍性,也就是參選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進行12次鄉級人大代表的直接選舉,11次縣級人大代表直接選舉,選民參選率都保持在90%左右。此外,選舉經費的來源,中國的人大代表選舉經費由國庫開支,從制度上有效保證了金錢不能染指選舉。
關注4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如何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許又聲介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一個重要的制度保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截至目前,中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或者自治旗120個。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區域的面積佔到了全國總面積的64%。
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根本的目的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是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都必須服從中央的統一領導,確保中央政令暢通,確保國家法律法規的實施。在這個基礎上,依法保障各族羣眾享受平等權利、履行平等義務,支持各民族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充分行使自治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主要包括:立法權、經濟發展權、財政管理權、少數民族幹部培養使用權、發展教育和文化權、語言文字使用權等。
以少數民族幹部培養使用權為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和使用,經過70多年的努力,我們已經造就了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為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障。目前,在155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均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民族的公民來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主席、州長、縣長或者旗長,全部由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民族的公民來擔任。
實踐證明,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既有利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又有利於各少數民族的發展進步和國家的長治久安。2012年至2020年的9年間,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新疆5個自治區以及雲南、貴州、青海3個多民族省的地區生產總值從5.1萬億元增長到10.4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2.7萬元增長到5.2萬元;城鎮化率從43.1%提高到55.1%。民族地區3121萬貧困人口全部脱貧,民族自治地方420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與全國一道實現了全面小康。“應該説,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好不好、行不行,中國人民最有發言權。民族地區發展進步,各族羣眾過上好日子的實實在在的數據就是最好、最響亮的回答。”許又聲説。
關注5
人民政協制度在中國式民主中有什麼優勢和特點?
全國政協辦公廳研究室主任胡衡廬介紹,人民政協制度正式確立7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政協堅持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服務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在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探索改革路、實踐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政協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集協商、監督、參與、合作於一體,在協商中促進廣泛團結、推進多黨合作、實踐人民民主,是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在中國式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具有多方面的特點和優勢。
首先,在協商中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通過全體會議、常委會會議、主席會議、專門委員會會議、專題協商會議、協商座談會議等形式,對有關國家的大政方針、經濟社會各領域重要問題以及人民羣眾的關切,進行廣泛深入的協商。比如,圍繞“十四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在政協協商平台上積極建言資政,報送信息220餘期,提出提案190餘件,推動廣大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意願訴求和意見建議在決策中得到充分體現。
其次,在協商中擴大共識、增進團結。參加人民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通過政協平台,既深入協商議政,務實提出意見建議,也接受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並且在界別羣眾中宣傳闡釋黨的方針政策、增信釋疑,實現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比如,十三屆全國政協落實中共中央決策部署,圍繞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積極協商建言,同時通過委員講堂、視察考察、主題讀書羣等形式,從政協角度講好中國減貧故事,廣大政協委員從中深刻感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曆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三是在協商中保障人民內部各方面有序政治參與。全國政協設34個界別,涵蓋了8個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主要人民團體、56個民族、5大宗教。目前全國、省、市、縣四級政協組織共3200多個,各級政協委員60多萬人。這樣的界別特點和委員構成,有效保障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參與國事。
關注6
基層羣眾自治制度如何發揮自治功能?
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表示,基層羣眾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憲法規定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羣眾性自治組織。中國有49.2萬個村民委員會、11.6萬個居民委員會,覆蓋了城鄉的全體居民。這些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都是居民羣眾自己選舉產生的。
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發揮自治功能包括組織民主協商;在協商基礎上進行民主決策。主要是通過居民會議、村民會議或者是居民代表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對所協商的事項,包括居委會、村委會的工作進行研究,形成最後的決議。組織居民制定或者修改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形成居民共同的行為規範。組織居民對居委會、村委會的工作進行監督,對工作人員的表現進行評議,居委會、村委會的所有決議過程是公開的,結果也是公開的,都可以上牆、上欄,包括居民議事情況等在手機界面都是可以看到的,保證了對居委會、村委會工作的監督。
“基層羣眾自治這項制度不僅保證了羣眾民主權利的實現,也對我們應對重大風險挑戰起到了重要作用。”王愛文説,比如説在疫情防控中,中國人口多、密度大,社區防控壓力比較大,但是我們很好地遏制了社區的疫情擴散,就是由於居委會、村委會有效組織羣眾實行了羣防羣控、聯防聯控,阻止了疫情在社區的傳播擴散。在重大風險和考驗面前,顯示了中國製度的優勢。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