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寧曉娜)核酸檢測是目前能夠儘早確定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最有效的方法。為儘快找到新冠病毒感染者,石家莊、邢台、廊坊先後開展了全員核酸檢測。有人發現,在已公佈的確診病例中,個別人員在檢測了5、6次之後,檢測結果才變成陽性。不少人心存疑惑:什麼是核酸?為什麼不採用抽血的方式檢測核酸?為什麼會出現多次檢測才出現“陰轉陽”的情況?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做多次核酸檢測呢?河北省疾控中心病毒病防治所劉世友博士將對這些疑問作出解答。
1、什麼是核酸?
核酸,是存在於一切動物、植物、微生物體內最基本的生命物質之一。它分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兩種,都是由許多核苷酸單體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
簡單解釋,核酸就是病毒體內的一段密碼,他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而對於新冠病毒來説,它的密碼是RNA。
2、核酸檢測的原理是什麼?
核酸檢測,通過採集人的咽拭子樣本,獲得大量人體細胞和微生物。正常情況下,所採集的樣本中會混有宿主自身的細胞、自然攜帶的細菌或病毒,甚至還有食物殘渣的細胞。患者的咽拭子樣本中,會有新冠病毒。
檢測人員通過利用PCR技術,將樣本中新冠病毒獨有的那段“密碼”放大,放大到儀器設備可以檢測的地步,從而判斷是否為陽性感染。抓取病毒遺傳物質的整個過程,就像是釣魚,魚鈎會進行識別並抓取,從而讓病毒無所遁形。
3、為什麼不採用抽血的方式檢測核酸?
這主要是由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和在人體的定殖增生部位所決定的。大家知道,新冠肺炎是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新冠病毒進入人體後,會在鼻咽部、下呼吸道等處“定居”並進行繁殖,成為病毒入侵的主要門户。因此,在病毒感染初期,如果對於疑似病例進行病毒核酸檢測,鼻咽拭子、痰液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是首選的檢測標本,這些標本獲得的陽性率也是最高的。在已有的科學報道中,只有在少數病例的血液樣本中可以檢測到病毒的核酸,因此血液樣本並不是新冠肺炎篩查的首選樣本類型。
4、為什麼會出現多次檢測才“陰轉陽”的情況?
一方面主要是由於病例的個體免疫差異,與採樣的時間、病程的進展程度密切相關,少數病例在潛伏期排毒量極低,在此時進行樣本採集容易導致“假陰性”的出現。
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曾表示:感染者或是病人從暴露感染到開始排毒,專業上叫“強隱期”,而無症狀感染者排毒專業上叫做“前隱期”,也可以叫實驗室檢測篩查的窗口期(指從感染病毒到能檢測出相應的抗體的這一段時間)。在窗口期期間,檢測很多次都可能檢不到陽性,但到“前隱期”末就會檢出陽性。目前研究證實,新冠病毒在體內複製和排出體外最活躍的時間是在出現臨牀症狀前2天至發病後5天,此時咽部核酸檢測呈現陽性的可能性最大。
另一方面是因為核酸檢測是一個多環節的工作流程,包括樣本採集、運輸、滅活、分裝和檢測等環節,任何一個環節的操作不當都有可能導致“假陰性”的可能;為減少“假陰性”的出現,這要求檢測機構、檢測和採樣人員加強質量控制,同時也需要被檢測人員按要求積極配合,如採樣前2小時不進食,前30分鐘不喝水、不吸煙、不嚼口香糖。
可見,核酸檢測是否陽性,最主要的還是看呼吸道分泌物的排毒量。“這個現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多次檢測才出現陽性的情況,並不影響核酸檢測作為新冠病毒診斷的金標準。
普通民眾不用過分擔憂,尤其是中低風險地區的民眾,只要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居家管理和個人防護,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疫情傳播。
5、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多次核酸檢測?
多次核酸檢測才呈現陽性的病例一般存在於少數特殊人羣當中。一般是對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或高風險地區人羣等,在常規潛伏期內,如果核酸檢測結果陰性,會考慮進行多次核酸檢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此前接受央視採訪時曾説:擴大檢測範圍,儘早發現早期病人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核酸檢測沒必要每個人都反覆做,檢測前應做一個風險評估,來自高風險地區、境外以及有感染人員密切接觸史的可以做。對於中低風險地區的普通人羣,需要進行幾次核酸檢測,專家會根據核酸檢測總體情況,結合確診病例、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等的分佈情況及疫情發展趨勢,進行綜合研判,提出建議。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