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有個問題,你認為生“女兒”好,還是生“兒子”好?
這個問題,如果按照傳統的“重男輕女”的觀念來回答,那肯定是生兒子最好。
在中國人看來,多子預示着多福。因為兒子永遠是繼承家族事業的主要人選,他們永遠都是自己“內家”的人,而不是別人家的人。
而生女兒呢?從傳統的觀念來看,這個“女兒”在未嫁人之前,還是屬於“內家”的人。可一旦嫁出去了,那麼她也就不是自家人了。
在很多時候,因為受到這樣的觀念的影響,我們總是在生女兒和生兒子這兩者中徘徊着。
在一些思想較為“開明”的人眼中,生女兒和生兒子都是一樣的,反正他們都是自己的親人,沒有什麼親密疏遠之分。
而在一些思想較為“固執”的人眼中,他們總把生兒子當成是傳宗接代的首要事務。甚至可以這麼説,生兒子就是他們的使命。
所以,我們才發現,生活中的一些人,他們連續生了好幾個女兒之後,還需要繼續生下去。為何?就是因為他們想要一個兒子。
但是,這裏有個問題,生孩子和生女兒,除了出嫁前後關係會有點變化之外,在其餘的時間裏面,又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當我們到了一定的年紀後,就會明白,生女兒和生兒子,差距是巨大的。
楊大伯:還是生女兒好,女兒夠貼心鄰居楊大伯今年已經70多歲了。自從老伴去世之後,他的身體就一直不好。所以,他很多時候都需要別人的照顧。
楊大伯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大兒子和二兒子就住在楊大伯的隔壁,他們已然成家立業,有自己的小家庭了。
而他的女兒,兩年前嫁給了一個本地人,雖然她家離楊大伯家不算太遠,可她來回的車程都需要兩三個小時。
在楊大伯卧病在牀之後,大兒子和二兒子他們的媳婦一般把中午飯和晚飯送給楊大伯吃,其他的就不管了。而這兩個兒子,基本很少來看望楊大伯。
相反,出嫁在外的女兒,她基本每天下班都會來看望自己的父親,幫他端屎端尿,毫無怨言。
所以,在躺牀一段時間之後,楊大伯對他的親戚説了這樣一番話:“如果我那兩個兒子,都能像女兒一樣這麼對待我就好了。”
在楊大伯眼中,女兒就像是“小棉襖”般的存在,她能給他帶來温暖。雖然説出嫁在外,可還是有父母的心意,讓人感到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親情”。
張阿姨:還是兒子最好,他最會討母親歡心朋友的母親張阿姨,最近才把名下的車子和房子轉了給朋友。應該説,朋友作為家中的老幺,獲得了母親和父親大部分的家產。
其實,在朋友的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姐姐。但是,雖然説父親喜歡他們,可張阿姨只寵愛朋友這個小兒子,所以他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這筆財產。
在四兄弟姐妹中,朋友應該是嘴巴最甜,也最為孝敬母親的。每一次遇到什麼事兒,都會找母親出主意,每一次有好吃的,第一時間都留給了張阿姨。
所以,在張阿姨看來,小兒子特別懂得感恩,也特別讓自己感到寬心。甚至有些時候,她還跟老伴説,希望能把最好的一套房子留給他。
説到底,張阿姨的做法,依舊還是看誰對她好,她就把錢財給誰。這樣的行為,在平日裏那是常見的。
因為人的心理往往是理性夾雜着無限度的感性的,所以,當感性壓倒理性的時候,人的做法,就頗讓人感到不公平。
在張阿姨的理性想法中,小兒子就是家中的兒子,理應得到家產。而在張阿姨的感性想法中,小兒子對自己好,所以她也要對他好。
生兒子和生女兒,其實是有差別的在上述兩個案例中,其實我們能發現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父親更偏愛女兒多一些,而母親則更偏愛兒子多一些。
在生活中,你是否發現過這樣的情況呢?另外,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矛盾呢?
父親偏愛女兒,是因為作為父親,他本就經受了許多難以承受的風霜雪雨,總想找個人來温柔地撫慰他的內心。而這個人,就有可能是女兒。
母親偏愛兒子,是因為作為母親,她深受傳宗接代思想的影響,同時,也受立場轉變的影響,認為兒子才和自己是最為親近的。
但是,不管怎麼説,上述的情況,都只不過是個例而已。相信很多的父母,他們看待兒女的眼光,都是一視同仁的。
可要説生兒子和生女兒,哪個比較好?
説實話,退一萬步來説,在生孩子之前,你不知道他是男的,還是女的。回到現實,兒子和女兒,又有什麼區別呢?
要知道,是人就會有好和壞。兒子也有可能是孝順的,也有可能是不孝順的。而女兒,要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説,不管是女兒還是兒子,我們都不該抱有偏見在裏頭。因為能對父母好的子女,能有父母心意的子女,他們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