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被嚴重低估了嗎,我們在上一期中看到了不少成功案例,無論是自身產品實力過硬,還是需求資本方面的助力,都在消費需求由增量時代進入存量市場中得以存活下來,而這其中還有不少自主品牌,它們緣何紅極一時,而又因為什麼悄悄的消失了。
眾泰 山寨只是表象
有一段時間,車展上發佈什麼大家喜歡的豪車,都有網友在評論裏@眾泰:“這輩子能不能開上豪車,就看眾泰了”。提到眾泰,眾人皆知的就是皮尺部的梗,由於長期以來眾泰品牌的車型都能找到不少其他車型的影子,且以速度快更使其出名,甚至出現海外品牌剛剛發佈概念車款,很快,你就能在眾泰的新車中看到相似的它。
眾泰汽車成立於2003年,首款產品眾泰2008在2006年正式推出,一上市就賣了11,000多台,不錯的開局給了眾泰很大的信心,可以説眾泰趕上了汽車消費崛起的好時機,之後缺乏像樣的新車,銷量一度回落。直到2013年底,眾泰憑藉一輛途鋭和奧迪Q5的結合體——眾泰t600,銷量也一發不可收拾。嚐到甜頭之後,眾泰的更是一度躋身自主品牌銷量前十。
眾泰汽車在消費者中認知度頗高,當然與其動作極快的量產似曾相識的明星臉車型不無關係,也為眾泰帶來了不少看似不好,但在流量時代呈幾何倍增長的認知度。眾泰SR9、眾泰T600、眾泰T700,只看到這些車型名字,大多數人對其完全沒有印象,當看到車型圖片或者實車的時候,你就會恍然大悟,他們與保時捷Macan、奧迪Q5,甚至路虎攬勝有着不少的雷同。
但是眾泰的好日子並不長,車輛的尺寸雖然可以模仿的很出色,但品質卻不行,隨着時間的推移,眾泰的汽車故障率越來越高,最終使得消費者對這個品牌失去了信心。後期的眾泰也曾嘗試轉型,在設計方面開始啓動原創風格,在技術方面,尋求與估計品牌的合作,甚至一度與福特簽訂了新能源方面的合作協議。
一切看似步入正軌,眾泰也在洗心革面,但是讓眾泰轟然倒下的不是被詬病的山寨,而是資本擴張失利。眾泰母公司鐵牛集團的破產,失去了大股東的眾泰想要恢復活力,想必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華晨中華 合資未能反哺
華晨中華在中國新時期造車歷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無論是資本層面的運作,還是車型委託設計,對於後續的造車勢力們,都是教科書式的典範 。
華晨汽車成立於90年代初,並於1992年便登陸紐交所,成為中國第一家海外上市的汽車企業。當年集中技術資源開發的輕客車型金盃海獅,在那個火熱的建設年代,成為了眾多創業者的得力夥伴,也助力華晨實現了雄厚的資本積累。之後發力乘用車,傾力打造中華品牌,通過海外聘請意大利設計師操刀設計,藉助寶馬合資,共線生產的技術失利,讓尊馳、駿捷等車型紅極一時。
畢竟華晨中華的車型定位於寶馬有一定差距,後又錯失了收購英國羅孚汽車的機會。後期華晨汽車經營壓力陡增,為了生存不得不放手華晨寶馬管理權,即便後來一直強調使用“寶馬技術”,所推出的車型,在市場上一直都缺乏存在感,競爭力和號召力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在疫情的進一步衝擊下,華晨汽車經營狀況進一步惡化,據悉違約金額65億元,已被法院裁定進入破產重整程序。與寶馬合作近20年,除了賺得豐厚的利潤,並沒有成功反哺華晨中華品牌的發展,華晨集團在2020年累計債務便高達1328億元。如今已經落得品牌是否被賤賣的談判環節。環顧其他與海外品牌合資的國有大汽車集團,不少品牌也都有這樣的隱憂。
華泰 錯失合作伙伴
華泰汽車成立於2000年,是國內最早推出SUV車型的企業,早期合作引入現代聖達菲、特拉卡等車型,切中了SUV車型興起的大潮,也在自主品牌中佔據了一席之地。在新能源轉型的早期,華泰汽車也已經早早佈局,曾經在山東榮成,天津和內蒙古的鄂爾多斯,設有三大生產基地,董事長張宏亮表示,2020年要賣出50萬輛車。
受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調整及市場需求下滑的影響,華泰汽車也受到了較大的衝擊,受資金鍊影響,華泰汽車三大基地遭遇全部停產。看似是當時大環境和資金鍊問題造成了如今華泰汽車的困境,實際上自聖達菲、特拉卡車型之後,華泰就再無拿得出手的具有競爭力的車型。
新能源大潮下 出生就消失的品牌
新能源大勢所趨,在國家大力倡導能源轉型的的前提下,汽車行業首當其衝成為這個要的改革實踐田,這裏邊有目前漸成氣候並起到引領作用的蔚來、小鵬、理想、威馬等,然而倒下的卻是大多數,曾經同時做過一張爆火全網的造車新勢力圖,如今看看上邊到現在我們還難以認全的品牌,80%都還沒有造出一台車就草草收場了。
結語:從大的環境上講,商場即戰場,汽車消費市場進入存量時代,優勝劣汰是必然的的導向,即便當下的眾多品牌看似繁榮,將來也會有一大批繼續消失,市場留給新加入的品牌時間已經不多了。如今的造車行業已經過了早期簡單模仿就能獲得不錯銷量的需方時代,汽車行業本身所具有的的高投入高研發門檻已經顯現。相比於實業的造車初心不改,後期新能源時代的資本遊戲的渾水摸魚者算不得自主品牌,也不必為此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