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多國政府與歐盟等組織對俄羅斯連續追加制裁後,輿論普遍認為,將導致俄羅斯在經濟合作上進一步轉向中國,但對這一轉變會產生什麼效應,還有不少的分歧。
《金融時報》從金融角度分析,把金融市場看作一個“主戰場”,認為制裁俄羅斯有助於中國建立一個“後美元化”的世界。
《亞洲時報》的文章則將關注點放在實物貿易特別是能源領域,認為歐盟才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貿易額實際上要比中俄貿易額多幾倍”,而能源轉型從長遠看也不利於俄羅斯。
觀察者網翻譯兩篇文章,謹供讀者參考。
【《金融時報》刊登拉納·福魯哈爾文章《去美元化後的世界》】
拉納·福魯哈爾:英國《金融時報》美國商業專欄作家和副主編
市場通常會對地緣政治事件做出強烈反應,但隨即就會對其不屑一顧。但這一次不會。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是一個關鍵的經濟轉折點,將會產生許多深遠的影響。其中之一將是促使世界加速向兩極金融體系轉變——一個體系基於美元,另一個基於人民幣。
當然,俄羅斯與西方的金融脱鈎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根據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最近發佈的一份報告,在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西方銀行對俄羅斯金融機構的敞口減少了80%;自此以後,西方銀行對俄羅斯其它私營部門的權利聲索減少了一半。美國宣佈對俄施行更嚴厲的新制裁,這將使脱鈎進一步加深。
這也將使俄羅斯更加依賴中國。中國將利用美國和歐盟的制裁,廉價收購俄羅斯過剩的石油和天然氣。中國需要俄羅斯的大宗商品和武器,並將俄羅斯視為北京主導新秩序的關鍵組成部分,這一點莫斯科也是知道的。
歐盟宣佈禁止俄羅斯金融機構接入SWIFT系統
政治學者謝爾蓋·卡拉加諾夫隸屬於總部位於莫斯科的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他近日告訴《日經亞洲》説:“中國是我們的戰略緩衝帶。我們知道,無論形勢多麼艱難,我們都可以依靠她向我們提供軍事、政治和經濟支持。”
這並不意味着中國會破壞美國或歐洲的制裁來支持俄羅斯,但它肯定會允許俄羅斯銀行和企業更多地進入本國金融市場和機構。事實上,就在幾周前,兩國宣佈“兩國友好沒有止境”,隨着俄羅斯被西方市場拒之門外,這種友好肯定會包含更加緊密的金融聯繫。此前,俄羅斯和中國在2019年達成協議,以各自的貨幣而不是美元結算所有貿易。烏克蘭戰爭將加速這一進程。過去幾天,中國解除了對俄羅斯小麥的進口禁令,並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達成了一份新的長期供氣合同。
所有這些都有助於中國達成自己的長期目標,建立一個“後美元化”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俄羅斯將成為以人民幣結算所有交易的眾多國家之一。實現這一目標並非易事。中國人希望去美元化,但他們也希望完全控制自己的金融體系。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美元是全球儲備貨幣的原因之一是,美國市場相比其他國家市場更加開放和更具流動性。
不過,中國人希望利用當前的貿易和石油政治來提高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市場所佔的份額。一位在華的西方高級投資家告訴我,他預計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市場的份額將在未來3至4年內從2%升至7%。當然,與美元59%的份額相比,這仍然微不足道。
但中國正在打一場持久戰。在與美國展開的新大國競爭中,金融是一個關鍵支柱;匯率、資本流動和一帶一路貿易通道都將在競爭時發揮作用。北京方面正在緩慢地使其外匯儲備多樣化,併購買大量黃金。這可以被視為在對沖後美元世界的風險(假設黃金價格會隨着美元價格下跌而上漲)。
美國實施新規,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資本流入中國,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快兩國金融脱鈎進程。如果美國養老基金無法流入中國,則資本市場的自給自足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增強本國體系的可信度和透明性,這不僅是為了吸引除美國之外的其它國家來華投資,也是為了鼓勵國內投資熱潮,讓中國的鉅額儲蓄流入國內資本市場。
儘管對俄羅斯的制裁預示着進一步脱鈎,但戰爭帶來的經濟後果(需求下降,甚至通脹上升)也有可能迫使美國和其他國家屈服於定價壓力,這將對中國出口商品有利。儘管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都可能在對抗俄羅斯和中國方面擺出許多政治姿態,但供應鏈脱鈎需要很長時間。華盛頓的決策者尚未嚴肅認真地對待這一點。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對其所追求的新世界秩序相當認真。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在1997年出版的《大棋局》一書中預言道,對西方來説,最危險的地緣政治局面將是“中國、俄羅斯,或許還有伊朗結成大聯盟”。這個聯盟將由中國領導,而促使他們聯合起來的不是意識形態,而是共同的不滿。“無論這種可能性多麼小,要避免這種意外出現,就需要美國在歐亞大陸周邊的(所有)地區同時展示其地緣戰略技能,”他寫道。
金融市場將成為一個主戰場。這個戰場將成為捍衞自由主義價值觀(例如,通過制裁俄羅斯)和使舊聯盟重煥生機的地方。(美國和歐洲有可能聯手製定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戰略嗎?)金融市場對地緣政治的敏感度也將比過去高得多。
【《亞洲時報》刊登艾西亞·加西亞·埃雷羅的文章《中國對俄羅斯的經濟支持並非靈丹妙藥》】
艾西亞·加西亞·埃雷羅:歐洲智庫布魯蓋爾研究員,西班牙皇家智庫埃爾卡諾研究所研究員
鑑於烏克蘭局勢微妙,美國和歐盟先後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現在似乎有必要評估一下俄羅斯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中國這個貿易伙伴。
弗拉基米爾·普京總統在2021年競選期間宣佈“轉向東方”,加上俄羅斯在2014年因接管克里米亞而受到制裁,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的貿易額已經縮水不少,但歐盟仍然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兩方貿易額實際上要比中俄貿易額多幾倍。
在最近舉辦的冬奧會上,俄中兩國在北京達成俄中戰略協議,這可能有助於俄羅斯緩解自身承受的制裁壓力。中國批准從俄羅斯進口農作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然而,與歐洲天然氣進口相比,這確實是微不足道的。因此,現在的問題是俄羅斯能否輕易地將天然氣出口從歐洲轉向中國。
總的來説,俄羅斯的天然氣出口東移可能會讓歐洲買家與中國競爭,因為俄中兩國已在北京就建設新的管道基礎設施達成一致(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這將把舊的氣田與新的出口市場連接起來。
然而,這絕不是立即可行的,因為目前俄羅斯是通過現有的西伯利亞力量1號管道向中國出口天然氣,這些天然氣是由西伯利亞東部的專用氣田供應的。目前的現實是,截至2020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高達83%的天然氣仍是輸往歐洲的。
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施工現場
如果我們關注中期發展,當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建成時,那時的全球天然氣市場可能會與今天大不相同。事實上,外界預計天然氣價格將保持高位直至2024年,但在此後就不一定了。2025年將有大量額外的液化天然氣投入市場(最引人矚目的是卡塔爾北油田擴建),這將使市場上的天然氣供應量大增。
此外,歐盟的脱碳工作進展順利,天然氣在其全部能源消耗中的佔比已經下降。因此,俄羅斯左右市場的能力將大為減弱。這基本上意味着俄羅斯轉向中國以緩解其與西方的矛盾並非靈丹妙藥。
歐洲的天然氣進口量太大,中國還無法立即頂替歐洲,特別是中俄還有管道連接方面的問題。此外,當這一切最終成為現實時,俄羅斯或中國將要追加投資,那時全球液化天然氣供應量將大增,而天然氣需求卻不會,至少歐盟會因其脱碳工作而不會增加需求。
令人懷疑的是,俄羅斯經濟的未來是否只取決於它能否向中國賣出更多的天然氣和穀物,以及俄羅斯經濟是否愈加依賴中國。這聽起來的確不像是計劃好的。
(觀察者網由冠羣譯自英國《金融時報》和香港《亞洲時報》)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