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8月11日電(記者許緣 高攀)美國國會參議院10日以69票贊成、30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了約1萬億美元基礎設施建設法案,較總統拜登的最初提案大幅“瘦身”。分析人士認為,縮水後的基建法案或短期內小幅刺激美國經濟增長,但長期提振作用有限,且將大幅增加聯邦財政壓力。同時,該法案在眾議院的前景存在變數。
圖為8月10日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國會大廈
10日通過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將為現有聯邦公共工程項目提供資金,同時在5年內新增約5500億美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規模較拜登最初提出的約2.25萬億美元大幅縮水。
拜登10日發表聲明稱,這項“歷史性投資”將在未來十年使美國煥然一新。參與起草該法案的參議員10日也稱,基建法案將給美國帶來“數十年的經濟增長和繁榮”。但在經濟學家看來,這一“瘦身” 後的基建法案能在多大程度上提振經濟存疑。
短期而言,基建法案中的新增支出僅為5500億美元左右,與國會疫情期間累計通過的近6萬億美元經濟紓困法案不可相提並論,對經濟增長的短期貢獻可能並不顯著。
高盛研究部首席政治經濟學家亞歷克·菲利普斯認為,基建法案對2022年和2023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提振力度或分別僅達到0.2個百分點和0.3個百分點。
長期來看,基建法案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很難量化。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凱倫·迪南表示,基建項目通常規模大且耗時長,且對各經濟部門影響不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很難量化”。
以新建高速公路為例。美國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建成的州際高速公路網曾大幅提高本國國內生產總值,但相關收益與特定歷史背景有關,具有時代特殊性。鑑於美國已經形成體系完備的高速公路網,大規模更新路網幾乎不會實現任何長期經濟收益。
賓夕法尼亞大學經濟學家吉爾斯·杜蘭頓表示,建設高速公路對經濟的長期作用“似乎值得懷疑”。從事基建經濟研究的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詹姆斯·波特巴認為,基建法案中提出的使用美國本土製造原材料以及僱傭待遇更高的工會工人等要求,將進一步推高建設成本,從而壓縮基建法案帶來的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聯邦體制給予州及地方政府較大的財政自主權,聯邦基建投資在落實到州及地方具體項目的過程中往往難以充分發揮效用。華盛頓智庫“美國進步中心”基建政策部門主任凱文·德古德形象地指出,州政府的財政自主性,讓基建法案如同聯邦政府向州政府開出的“空白支票”一樣,恐難得到“明智”兑現。
與此同時,基建法案或導致本已岌岌可危的聯邦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最新數據顯示,基建法案將導致聯邦預算赤字在未來10年內上漲約2560億美元。該辦公室預計,2021財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將達到3萬億美元,是1945年以來第二高水平。
接下來,基建法案將送至眾議院審議。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此前曾表態,眾議院希望在參議院通過另一項3.5萬億美元支出法案後,一併就這兩項法案進行審議。10日,參議院在通過基建法案後隨即就3.5萬億美元支出法案展開辯論,但並未獲得任何共和黨籍參議員的支持,預計這一大規模支出法案將首先在參議院面臨“鏖戰”。
同時,民主黨籍眾議員就眾議院同時討論並通過上述兩項法案也存在分歧。眾議院中間派民主黨議員10日敦促佩洛西發起對基建法案的全院投票,但對3.5萬億美元支出法案可能繼續推高通脹壓力和財政赤字表達了擔憂。這表明,兩項法案在眾議院順利“通關”絕非易事。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