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凡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
近期,英國首相約翰遜發表一番對華“示好”之辭,引發輿論廣泛關注。約翰遜在倫敦舉辦“全球投資峯會”前接受採訪時,大讚中國是“文明古國”,回憶其擔任倫敦市長期間訪問中國的美妙回憶,並稱中國投資對於英國“經濟和就業大有裨益”,表示“英國政府不應把所有中國投資拒之門外”。隨後約翰遜便話鋒一轉,稱英國不應“天真地允許中國投資核電和5G等關鍵基礎設施”,並表示在涉疆、涉藏、涉港等敏感問題上“堅持自己的立場”。事實上,這種“兩面下注”的做法反映了英國並沒有認識到造成當前中英關係困難和緊張局面的原因和責任,而是試圖在摒棄相互尊重和政治互信的情況下妄想撈取經濟利益的心態。
看一下約翰遜此次“罕見示好”的背景,我們就不難看出其醉翁之意不在酒。此次倫敦舉辦的“全球投資峯會”,是着眼於後脱歐時代打造英國對國際資本和金融服務吸引力的一次會議。隨着英國在2021年後徹底脱歐,失去進入歐盟金融市場便利資格的倫敦金融城,在扮演全球和歐盟資金融通橋樑的角色一落千丈,諸多銀行、投資公司、金融企業將其機構和業務轉移到歐洲大陸城市,使得英國在國際金融業上因脱歐而元氣大傷。
同時,英國近年來以“國家安全”為理由不斷收緊投資審查制度,也使得其作為全球化和自由商業支持者的形象大損。因此,英國政府急於挽回因國內政策變化而受損的國際吸引力,而中國資本近年來不斷深度參與全球市場,成為各國不得不重視的投資夥伴。中國在2019年前還一度成為對英國投資增長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約翰遜對中國的溢美之詞和“開放懷抱”,更多是抱着挽回英國的開放地位,並且吸引中國資本在金融、房產等方面支撐英國的虛擬經濟繁榮。
另一方面,約翰遜的言論也反映出,英國政府僅僅希望中國資本在英扮演“韭菜”角色,而非深度參與到實體經濟和產業合作之中。而過去英國仍然在保守黨內反華議員的操弄下,將中國參與基礎設施和數字經濟妖魔化,視作洪水猛獸。在去年做出將華為排除英國電信市場的決定後,今年英國又推動將中國企業“剝離”出英國核電項目,單方面破壞中英務實合作的典範。而英國將經濟合作“泛政治化”的做法,既不利於其產業和基礎設施轉型升級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也無法展現其合作的誠意。
與此同時,英國耍的“政經分離”和“問題切割”的小聰明,實質上在迴避其處理對華關係的政治互信和誠意問題。基礎不牢的中英關係也在短期內難有發展。事實上,在中英關係問題上的“兩面人”政客並不僅僅是約翰遜。英國外相拉布在8月在與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通話時,曾表示“英方願同中方發展積極的雙邊關係,在經濟金融、衞生等領域深化互利合作”,然而卻在涉華敏感問題上大放厥詞,炒作“對華對抗”的也是他。
看待中英關係並不能只見政客一面之詞,更要觀察其所作所為。事實上,英國今年以來在中英關係上追隨美國頻頻製造事端和對抗,軍事領域夥同美國和澳大利亞構建反華軍事同盟,大搞核潛艇軍備競賽,破壞國際核不擴散態勢和地區安全穩定,航母編隊遠赴南海打着“自由航行”名義“碰瓷”;政治上在涉疆、涉台、涉港問題上頻頻為反華分子和立陶宛等國反華政客張目,經濟上打着“安全”旗號打壓侵犯中國企業正常商業利益。這些都顯示英國在政治輿論環境與戰略評估的層面仍在反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同時還妄圖以“合作+競爭”的方式在摘經濟果子同時侵犯中國主權安全根本利益,以向美國“邀功請賞”。而事實和歷史會證明英國這些小算盤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處在十字路口上的中英關係何去何從?關鍵還是看英國能否以理性務實的態度看待中國,回到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軌道上來。中英合作的互利共贏本質是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2021年第一季度,中英貨物貿易額達252億美元,同比增長64.4%,中國持續保持英國最大進口目的地的地位。很多英國有識之士都提出中英關係的明智建議,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裏表示,在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未來14年中國GDP有望翻倍的情況下,英國必須與中國建立良好的關係,合作才是出路。英國在後脱歐時代走上尋求新的國際角色和國家利益的過程中,只有摒棄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走一條真誠包容各方夥伴的道路,才能真正有利於英國繁榮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