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二戰時期最好的和最差的手槍分別都是哪一款?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綜合


二戰時期各種武器爭奇鬥豔,手槍顯然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但各國也開發研製了很多種手槍,,自然各有長短,那麼二戰時期最好的和最差的手槍分別都是哪一款?

作為中國人,要説二戰最好的手槍,自然憋不住就想大喊一聲:“盒子炮!”。自來得、駁殼槍、快慢機、匣子炮、二十響、匣槍、盒子炮……光是這些名字,就知道這槍在中國流傳範圍有多廣。因為二戰結束後,負責接管德國毛瑟工廠的是一個二逼美國軍官,莫名其妙下令燒了毛瑟工廠很多原始檔案,不知是要掩飾什麼暗黑勾當,反正現在毛瑟系列長短槍都沒了出生證明,也沒了原始發明人證明,現在一般認為是費德勒三兄弟,毛瑟是專利持有人。駁殼槍發明以後,在歐洲不受歡迎,他們不缺武器,這款手槍當手槍嫌大嫌重,嫌威力過大,打起來槍口上跳特別嚴重,沒什麼準頭。當衝鋒槍又嫌短,威力射程又太小了。

所以,駁殼槍屬於高不成低不就的一款武器,按歐洲人的審美觀,還嫌它醜,在1930年代初西班牙人還設計了自動射擊模式,就是中國人俗稱的“快慢機”。在駁殼槍具備全自動功能前,它也當不了衝鋒槍。還好駁殼槍命不該絕,當時正是中國軍閥混戰的年代,趕上國際上對中國武器禁運,而駁殼槍是手槍,算是自衞武器,就不在禁運之列,這樣就可以堂而皇之進入中國。

這一來,好傢伙,這真是專門為我們設計的東西,大木匣子歐洲佬挎着嫌重嫌難看,咱們一挎—— 威猛!手柄接槍匣那個鐵釦上,再弄塊大紅綢一掛;完美!上到中央軍的猛男將軍,下到佔山為王的綠林響馬,有把大匣子一挎,一樣都是美滋滋!


令歐洲佬頭大無比的槍口上跳,這在中國還算是事?持槍時無論外翻四十五度,還是內平九十度,都是酷炫姿勢,同時又完美解決了槍口上跳的問題!等有了快慢機,雙手持槍張開雙臂持平,一開槍可以自動橫掃到雙手交叉,整個正面兩排子彈潑灑過去,完美覆蓋。什麼東西到咱大中國一流行,山寨的熱情真不是蓋的,花樣翻新到炫目:先是有商人要走軍隊門路想送禮,實在是買不到大紅九自來得,就跑天津大沽船廠請人山寨,別的材料、工藝趕不上原品不要緊,咱們先照好看了造,加厚烤藍,精心打磨,咱讓他能照出人影來當鏡子用!漂亮吧?

於是鏡面匣子熱銷!山西閻老西要統一彈藥,減輕後勤負擔,山寨出了11.43毫米的盒子炮,這個太猛了!大眼匣子熱銷!河南老財們善於結寨自保,跑鞏縣兵工廠當甲方買主下單,提要求得省子彈節約成本,在日本兵九二步兵炮都沒法子的土圍子上,得打的遠,打的準,乙方鞏縣兵工廠的工程師髮際線都後移了,終於給出解決方案:我給你槍管加長不就得了?長苗匣子誕生!……

德國出口中國的駁殼槍,據説有一百萬支,後來西班牙改成全自動,就是搶了德國人的中國生意,德國人自己也反過來山寨西班牙加裝快慢機,但都比不上中國自己的山寨,中國幾家兵工廠的產量加一起總共超過四百萬支,所以其實真正德國原品最多的,不是我們中國,是蘇聯,蘇聯政委們也特別愛用大紅九。

所以在中國,二戰最著名手槍,是毫無懸念,非駁殼槍莫屬。

當然,二戰時性能勝過駁殼槍的手槍多了,例如,美國的M1911。這把槍是1911年起生產的.45 ACP口徑半自動手槍,一經推出就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並一直維持達74年。M1911曾經歷了一戰、二戰、朝鮮戰爭、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等多場戰役,是美軍在戰場上最常見的武器。特點是結構簡單,利於拆解組合,而且機構動作可靠,安全性好,故障率低。該槍最大不足是威力大的同時帶來了重量大體積大、射擊時後坐力大、影響射擊精度等問題。但它的性能十分穩定,而且槍身非常美觀,是二戰手槍中的經典之作。由於性能可靠,該系列手槍從1911年列裝美軍以來,到1985年才被換裝。在美軍中列裝時間長達70多年,總產量超過了250萬支。甚至,當美軍想更換手槍的時候,遭到了很多官兵的反對。


這把槍結構簡單,零件數量較少,比較容易拆卸。故障率低,使用壽命也長。在最初的試射中,這把槍射擊6000發子彈後,依然沒有出現問題。雖然彈夾只能裝7發子彈,彈容量不大,但是威力大。11.43毫米的大口徑,一槍就能讓敵人失去戰鬥力,專業術語叫“停止作用出色”。在太平洋戰場上,很多美軍官兵就是拿着這把槍,應對日軍“肉搏”戰的。

還有德國的魯格P08,這是喬治·魯格在1900年研製的博爾夏特手槍的改進型,實驗品於1899年研製成功。1900年開始投入改良品的生產,是世界上第一把制式軍用半自動手槍,定位為自衞武器,在德軍服役達30年之久。 魯格P08式手槍配用兩種子彈,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和7.65毫米手槍彈。P08造價較貴,構造複雜,零部件較多,易於卡殼,甚至是會出現炸膛現象的缺點,而且肘節式閉鎖機構在日後的輕武器設計當中也逐漸沒落。因此該槍在1938年被德國卡爾·瓦爾特武器製造廠生產的P38手槍取代, 截止到1942年停止生產為止,德軍制造了205萬支魯格P08。

卡爾·瓦爾特從1906年開始設計半自動手槍。1938年,設計的軍用型手槍被德國陸軍定為制式手槍,取名為P-38式。當時設計瓦爾特P-38的目的,是為了替換成本昂貴的魯格P08手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生產了大約100萬支P-38式手槍。1945年,卡爾·瓦爾特武器製造廠被拆毀。後來,P-38式以P1的名稱裝備聯邦德國國防軍。


蘇聯的M1895納甘左輪手槍也不錯,於1886年開始設計研發,於1895年開始在比利時的列日市正式投入生產。後來產地改成了俄羅斯,蘇聯紅軍與執法部門把這款手槍當作制式手槍使用。

M1895納甘轉輪手槍擁有獨特的設計結構,在槍管的前部設計有消聲器安裝接口。彈藥採用的是7.62×38毫米子彈,轉輪上設計了7個彈巢,可以安裝7發7.62毫米納甘彈,這種子彈又稱為7.62×38毫米R彈。M1895納甘轉輪手槍生產超過200萬把,當年曾經被俄羅斯帝國陸軍廣泛的使用。

M1895納甘轉輪手槍一直服役到1952年,當時蘇聯完全列裝馬卡洛夫手槍,這款手槍才開始退出蘇軍前線裝備,在一些二三線警衞配備,直到2009年才全部退役。


最差的手槍,肯定應該是美國為歐洲德國佔領區的抵抗運動特別製作的“解放者”,用飛機朝德國後方亂撒,就是那種破爛到幾乎連回收價值都沒有,德國人搜到也絕不會使用,而被佔領區的人心裏有點想法,可以用來解決有無問題的單發滑膛小手槍,拿着湊到德國兵面前,也不能説打不死人,這種槍打死的德國人恐怕沒有被噁心死的多……

還有能得到最差“桂冠”的就是日本的“王八盒子”了。當然這個名字是中國軍民根據這款槍酷似烏龜殼外形的槍套而起的,正式的名字是南部14式手槍,是日軍在二戰時期的制式手槍。是原南部式手槍的改進型,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1925年起成為日本陸軍制式武器,二戰期間裝備於將校級軍官,由於仿製德國的魯格,所以也被稱為“東方魯格”。設計者為南部麒次郎大佐,外形上模仿德國魯格P08式手槍。但模仿得比較失敗,比如撞針硬度不夠且較脆,擊發無力,容易折斷,甚至連自殺也無法保證。卡殼頻繁是一直難以改正的頑疾,由於彈匣卡筍設計上的失誤導致射擊時彈夾容易脱落,容易走火。距離一遠子彈就亂飛,穿透力極差。不過,也不是一無是處,這種手槍瞄準基線較長,精度較高。

在抗戰電視劇《亮劍》中,秀芹就曾經打死過一個日軍軍官並繳獲了一把“王八盒子”。李雲龍還忽悠她,誇“王八盒子”好用。其實李雲龍的用意是想用這把槍,換回楚雲飛送他的勃朗寧。

其實,“王八盒子”這把槍,很不好用。需要非常仔細的保養,否則,很容易出現第二發子彈上膛不到位的現象,需要手動上膛。不過,日本人就是腦子軸,軍刀都能每天擦一遍。所以,這把槍還是成了軍官的制式手槍。   “王八盒子”樣子很特殊,握把與槍管軸線之間的夾角設計成120°。其射擊精度和近距離射擊的威力,都算是比較優秀的。在近距離可以擊穿鋼盔。如果擊中人體,子彈會產生類似達姆彈一樣的變形和翻轉,造成人體的嚴重傷害。


但是,這把槍有一個明顯的缺點:擊針的設計存在重大缺陷。經常發生擊發無力和容易折斷等致命問題,天氣越冷,越不好用。後來,日軍給每把手槍,都多配了一支撞針,放在槍套下面的備份彈盒中,以備更換。

我軍繳獲的“王八盒子”不少,但是,用的不太多。主要是因為彈藥太特殊,使用的是8毫米手槍彈。這種子彈,只有日本一家生產。而我國最多的是毛瑟手槍彈。一般用這個的,多是八路軍的便衣人員,如武工隊之類。而且,用的時候也不會帶原來的“王八槍套”。

當然,任何一樣武器都是有利有弊,不可能完全沒有優點,所謂最好的和最壞的,也只是根據絕大多數人的翼尖來綜合評判,並不是就一定權威,就算是一家之言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