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鄉”的扶貧記

人民網-江西頻道

“黃橋村是我的第二故鄉,這裏有像父輩一樣關愛我的老同志,也有親如兄弟姊妹的同齡人,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黃橋村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駐江西共青城市金湖鄉黃橋村第一書記沈佳琦説。2019年4月,作為共青城市人社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局負責人,沈佳琦主動請纓,被選派到金湖鄉黃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自開展駐村掛點幫扶工作以來,他紮實開展各項工作,成為羣眾最貼心的人。

做關心羣眾困難的“貼心人”。 一年多來,沈佳琦走遍了黃橋村的每一條村路、每一個小巷,他帶領幫扶工作隊對全村進行了多輪走訪,詳細瞭解黃橋村的每個貧困户的家庭情況,收集困難訴求。他和村幹部一起印發了“便民服務聯繫卡”送給村民,方便羣眾聯繫。他視村民為親人,把村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在跑遍全村各村組後,面對落後的水利基礎設施,他和村書記起草報告,向上級主管部門要來了維修經費,對鄒家“不堪重負”的排澇站進行改造,對蓮花塘等3個山塘進行了冬修。沈佳琦就這樣不停地跑村串户,加速了他成為一名“地道”的“黃橋人”。

“沈書記,又要麻煩你了,我老婆的肝腹水又復發了,肚子脹得好大,你看早上有時間送我們去趟醫院嗎?”電話裏傳來了貧困户胡先楷的聲音。沈佳琦二話沒説,答道:“你們收拾好東西,我馬上到!”這已經是沈佳琦第10次接送他們往返醫院了。胡先楷是黃橋村貧困户,自己身體不好、視力殘疾,兒子工作忙,沒有時間帶母親到市裏看病,病情一拖再拖,就慢慢擱置了。沈佳琦在走訪的時候發現這一情況,第二天就馬上帶着老兩口看病,直到辦理好住院、安排好一日三餐才離開。

沈佳琦覺得,要能讓老兩口安心住院,根本還是在於兒子胡官林。於是他耐心的和胡官林講解扶貧政策、聊為人子女應該承擔的責任,告訴他健康扶貧和臨時救助等政策。在沈佳琦一次次的“遊説”下,胡官林思想慢慢轉變,他每天中午下班回家自己做好飯,然後騎摩托車給老兩口送飯、送衣物等。特別是在黃橋村疫情防控最緊張、人手最緊缺的時候,他主動和沈佳琦打電話説道:“現在疫情嚴重,我在家也做不了事,村裏有什麼要我幫忙的嗎?”於是沈佳琦和村“兩委”商量,安排胡官林在防疫值班點值班,並申請了臨時公益性崗位500元/月,在今年6月黃橋村的貧困户“三講一評”中,胡官林被評為“脱貧奮進之星”。

做守護羣眾健康的“知心人”。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所有人正常的生活,而對於駐黃橋村第一書記沈佳琦來説壓力則要更大,因為他擔憂的不僅是自己小家的安全,還有所在村父老鄉親們的安危。疫情就是命令,生命重於泰山。疫情防控命令發佈後,沈佳琦主動放棄休假,第一時間趕到村裏,與村“兩委”班子成員一道走門串户宣傳政策,設立卡點認真值守,仔細摸排不漏一户,疫情防控工作得到很好的開展,全村沒有發生一例新冠肺炎病例。由於黃橋村老人多、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對疫情信息掌握不及時、不全面,面對這一情況,沈佳琦和黨員們又拿着“村村通”大喇叭,一邊走、一邊講、一邊示範,讓疫情防控政策、科學防控知識入腦入心,成為羣眾的貼心人和主心骨。

當看到村裏口罩等防護物品已告急,沈佳琦立即向掛點單位和自己的“孃家”求助,爭取了5000元幫扶資金和防護口罩。同時,沈佳琦同黨員日夜堅守在黨員疫情防控先鋒崗,把好入村“第一關”;為居家羣眾特別是老人等提供代購米油、藥品等貼心服務,讓羣眾真正安心。

做帶領羣眾致富的“暖心人”。腳下沾了多少泥土,心裏就裝了多少發展。如今,黃橋村田成片、水到地、道暢通,“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沈佳琦的積極推介下,鄉賢何勇軍想回村裏創辦蔬菜基地。於是沈佳琦和村裏一起幫忙流轉土地,簽訂協議。沈佳琦更是每天往蔬菜基地跑,協調各種問題,儘早把產業“搞”起來。在沈佳琦的努力下,現在20畝的蔬菜基地已經種上了玉米、香瓜和西瓜,“二十九度公社”已經成立,吸納了10人在基地就業,其中有2名貧困户。

“過去自己種,忙活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錢。”“土地流轉每年有租金,我們還能進蔬菜基地打工增加收入。”“進蔬菜基地打工不但能提高收入,還能學習更先進的種植技術,知道種什麼掙錢。”村民紛紛樂得合不攏嘴。“二十九度公社” 蔬菜基地將村裏的土地流轉出去,流轉土地的村民還可以進入蔬菜基地務工,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了。

不僅如此,沈佳琦還積極向上級扶貧部門爭取政策,申請投入扶貧資金40萬元用於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如改造農田、維修水塘等,把蔬菜基地產業做大做強,吸納更多貧困户和當地羣眾就業。提起村裏的變化,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從道路硬化、牆面噴繪到村莊綠化,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有聲,昔日的落後村如今變成了脱貧路上的“一面旗幟”。“發展特色農業,不僅增強了黃橋村的農業競爭力,同時給予了廣大農民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也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面對未來發展之路,沈佳琦信心滿滿。

不忘為民初心,牢記駐村使命。初心是起點時心懷的信仰與承諾,是困境時履行的責任與擔當。問起扶貧的感受,沈佳琦説:“遠離城區,寂寞、孤獨,生活單調、枯燥。但參與其中,看到窮山村變了模樣,一種滿足感油然而生;看到胡官林被評為‘脱貧奮進之星’‘二十九度公社’成立,一種幸福感漾在心田;看到貧困羣眾露出開心的笑臉,一種獲得感充滿肺腑。也正是這樣,讓我更加堅守信仰,激勵我在日後工作中愛崗敬業,增添為人民服務的決心。”(王飛 王一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82 字。

轉載請註明: “第二故鄉”的扶貧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