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比亞迪的“王朝”系列賣得這麼火,現在又要再弄一個“海洋”系列?又是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戲碼嗎?有人説這是比亞迪的歷史遺留問題,“e網”升級為“海洋”網不過是為了強行續一波命。這句話也不無道理,只不過,是也不是。
為什麼又有“雙網”?
時間撥回2019年,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的汽車銷量成績中國車市出現了自1990年來首次的負增長,全國乘用車累計銷量2235.1萬輛,同比下滑5.8%。很多人説中國車市迎來了“至暗時刻”、“寒冬已至”。在新能源車領域,卻是另一番的景象:2018年新能源車累計批發銷量同比增長90%,達到了101.6萬輛,預示新能源車市潛力無限。
其中,比亞迪2018年銷量首次突破50萬輛,新能源車的銷量22萬輛,同比勁增108%。對新能源車市場的潛力,比亞迪比其他廠商要更早感受。
2019年中國實施雙積分政策,眼看歐拉憑7-10萬定價走紅熱銷,比亞迪想將新能源技術轉化為銷量,多賺些積分。於是,比亞迪宣佈推出全新的銷售渠道——比亞迪e網,形成“王朝+e網”雙線並行的銷售模式,復活F0等車型,想快速搶佔純電市場份額。
只不過,e網銷量差強人意。為什麼會這樣?我想,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下列兩項:
第一,e網迎合10萬左右市場需求,限制了成本,比亞迪直接拿F0油改電給人第一印象並不好。即使之後的e2、e3,也沒有搭載什麼新技術,全系沒亮點沒個性,更別提噱頭了,在新能源這個新興市場上,沒有噱頭往往意味着邊緣化。
第二,雖説相對王朝系統,e網主打性價比,但定價上又不如當時大火的歐拉R1,後續到來的哪吒V、零跑T03等車型更是有看點,又划算,消費都沒什麼理由買e網。
其實分網銷售在自主品牌中並不少見,“沒有品牌永遠年輕,但永遠有年輕品牌”,多少子品牌已經消失,又有多少子品牌湧現出來。“e網”銷量不温不火,比亞迪應該回歸一個品牌了吧?但比亞迪偏不,反而來了個升級版——“海洋網”。
從“e網”到“海洋網”,是強行續命?
“海洋網”的出現確實有“歷史遺留問題”,但“續命”也稱不上“強行”。
從全盤出發,不難看出,比亞迪“王朝”系列雖近兩年的銷量飛速增長,但旗下涵蓋純燃油、插電混動以及純電動三種車型,但品類過多,新能源屬性被稀釋,消費者認知並不強。而且,“王朝”系列在品牌調性和產品設計上,都與年輕化的潮流有點距離,其內飾就顯得過於厚重,不太符合年輕人審美。而如今又是年輕化大行其道的時代,比亞迪當然想抓住年輕人。
因此,構建“王朝”+“海洋”雙網,對比亞迪來説是一舉兩得,一來能強化新能源屬性,二來可落地年輕化,拓寬受眾羣體。
因此,“王朝”系列負責保底,穩住基本盤,“海洋”負責探索,開拓更多可能,即使試錯也沒問題。好在汽車產品的週期比較長,試錯成本雖然高,但試錯的時間總歸是有的。如今比亞迪的市值在9000億徘徊,也算得上是家大業大,“e網”不成,就來“海洋網”。做生意,遇山開山,遇水架橋,而不是掉頭。
“海洋網”到底怎麼玩?
從“e網”到“海洋網”首先要解決定位問題,既然“工具車”不是新能源車的出路,那到底什麼才是?長城歐拉跟五菱宏光MINI給了些許靈感。雖然歐拉跟宏光MINI價差不小,但它們走的都是“精品小車”的路線,尤其對女性市場的營銷,都做得非常好,這是比亞迪所沒有的。
“海洋網”底下兩個系列:生物系列,比如“海豚”,都是純電動車;軍艦系列,比如“驅逐艦05”,都是DM-i車型。未來,“海洋網”就是EV+DM的組合,新能源屬性更強。目前看來,不論是“海洋生物”還是“軍艦”,在設計上都明顯與“王朝”不同。比如海豚,採用了海洋美學設計,內飾比王朝系列清新了很多,無疑能迎合年輕消費者。可見,年輕化,就是“海洋網”的目標。
重中之重是,“海洋網”強調技術投入,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還有作為核心的e平台3.0。
這個平台優點很多:
1、純電化設計,軸距最大化,保證車內空間;
2、行業集成度最高的“八合一”電驅系統,降低空間佔用、減輕重量、減少線束冗雜度、提高車輛整體可靠性和電能轉化效率。
3、支持800V電壓,充電效率會更高,並且比亞迪有其他車企目前還沒有的升降壓充電技術,有了它能適配更多電樁。
4、-30°C~60°C的寬温域熱泵系統,搭配冷媒直冷直熱模塊,改善冬季續航。
5、將扁線電機應用在低端車型上,也是比亞迪的獨有的,扁線電機擁有高效率、更高功率密度、更強散熱能力、更好NVH表現以及更小巧的重量等優勢。
可以説e平台3.0真正將電動車的優勢發揮了出現,同時克服了一些痛點。
海豚上市的時候,就因為價格的問題引起了不少的爭論。但可以發現海豚這款車除了丐版之外,其餘配置還是捨得堆料的,比如説它有皮質方向盤、仿皮座椅、LED燈組、360°全景影像、貫穿式側氣囊、頂配車型配有全套的L2駕駛輔助系統等等。海豚的頂配騎士版(12.18萬)倒是沒多少人選擇,中配反而受眾更多一點,結合這兩款車的售價和配置,其實競爭力還是有的。
雖然網絡上對海豚吐槽的聲音很多,但這款車的月訂單已經接近萬輛,實際銷量數據也超過了預期的2000-3000輛/月,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是站在正確路線上的。
“海洋生物”系列在新平台的加持下,產品力相比“e網”有了很大的進步,而海豚不過是e平台3.0的首款量產車,2022年才是“海洋生物”系列產品爆發的一年,產品線漸豐,“海洋”之野望便能一窺到底。“軍艦”系列更好理解,驅逐艦05可以簡單地理解成是秦PLUS DM-i的換殼版本,由於插電混動的受眾人羣會更廣,“軍艦”系列可以説是“海洋”網的保底。
雙網銷售,面臨着什麼問題?
事物總有兩面性,“海洋網”雖好,卻也給比亞迪帶來了難題,和“王朝”網怎麼區分?假如未能達成有效區隔,那將會給消費者的前端購買造成極大的困擾,最簡單的就是,“明明都是比亞迪,我想買的車為什麼這家店沒有,非得走到另外一家店去?”
儘管比亞迪宣傳“海洋網”未來除了大家熟知的4S店之外,它還會有商超店、城市展廳等多個銷售渠道,但比亞迪能否在營銷端上作出突破也是未知之數。以不區分BYD車標的情況下,想要區分兩大銷售網絡,更多依賴於營銷,店面的形象、產品傳播印象,以及通過傳統渠道的選擇命中不同的羣體。在我看來,營銷一直不是比亞迪的長項,它總給人一種“理工直男”的感覺,“用心做技術,用腳做營銷”是它給我的一個固有印象,或許長城和五菱在年輕化上的出圈營銷確實很值得比亞迪去學習。
編輯説:“海洋網”對比亞迪而言,就是一次探索。在“王朝”系列已經站穩腳跟的當下,多探索總歸是好事。既然是探索,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雖然有一系列比亞迪新技術加持,但現實與理想總是有距離的,至於行與不行,還是等時間和市場驗證吧。此外,“王朝”系列在大眾心中存有先入為主的認知,海洋網絡的技術也非獨享,所以如何儘快地鋪開渠道並讓消費者有效地分辨出兩個網絡的不同,就成為了比亞迪目前最大且不能迴避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