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金融服務深化
截至2020年12月底,5家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4.03萬億元,同比增長54.8%,各自增速均超過40%,順利完成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於40%的量化指標任務。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困難。為此,相關部門及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堅定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和穩定發展。全年銀行業累計對7.3萬億元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累計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3.9萬億元,同比增加了1.6萬億元。
同時,加大對重點領域小微企業的普惠性政策支持,出台金融支持抗疫30條舉措,設立3000億元疫情防控專項再貸款,定向支持7600多家防疫保供重點企業,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小微企業。
另外,根據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需要,追加了5000億元復工復產、1萬億元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額度,重點支持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60多萬家。(姚 進)
職業培訓提升技能
2020年,我國開展補貼性培訓2700.5萬人次、以工代訓2209.6萬人。
過去一年,我國開展“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積極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百日免費線上技能培訓行動,創新開展以工代訓,並組織實施農民工穩就業職業技能培訓計劃、百萬青年技能培訓行動、長江流域退捕漁民職業技能培訓等。職業技能培訓的開展,既提高了勞動者就業能力,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也普遍提升了勞動力素質,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技在手,終身受益。2020年,人社部把技能培訓和技工教育作為幫助貧困勞動力和貧困家庭子女擺脱貧困的有效途徑。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國組織貧困勞動力培訓超過270萬人次,技工院校當年招收貧困家庭學生約8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下一步,人社部將繼續保持相關政策舉措的穩定性、延續性,着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健全常態化技能幫扶機制。(韓秉志)
高職擴招量質雙升
2020年,全國高職院校共擴招157.44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近年來,職業教育迎來大好發展機遇。教育部通過分列招生計劃、分類考試評價、分別選拔錄取的方式,讓更多達到條件的人有機會接受高等職業教育。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統籌安排高職分類招考計劃,重點向區域經濟建設急需、社會民生領域緊缺和就業率高的專業傾斜;適當在學前教育、護理、養老、健康服務、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擴大中高職貫通招生規模。
不過,高職擴招後也面臨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源多元化問題。原來以普通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為主,現在還包括了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高素質農民、在職企業員工等。對此,教育部採取了一些措施,精準設置適合擴招生源特點的專業,比如針對職業農民、農村幹部設置涉農單招專業等。(李 丹)
專項債發力擴內需
2020年,全國人大批准安排新增專項債券額度3.75萬億元,經國務院批准後中央財政已分批全部下達各省(區、市)。
按照資金跟着項目走的原則,專項債券重點支持交通基礎設施等七大重點領域和“兩新一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公共衞生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允許新增專項債券用於重大項目資本金的比例由20%提高至25%,有利於更好撬動社會資本,發揮專項債券穩投資、擴內需、補短板的積極作用。
統計顯示,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除用於支持中小銀行化解風險外,用於交通、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以及職業教育和托幼、醫療、養老等民生服務領域約佔八成,用於生態環保、農林水利、能源、冷鏈物流等領域約佔兩成。
總體看,2020年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情況良好、符合政策預期,有效發揮了地方政府債券對沖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擴大有效投資、促進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等積極作用。(曾金華)
預算內投資補短板
2020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共安排6000億元,比上年增加了224億元。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公共衞生短板和弱項,中央預算內投資作用凸顯,對醫療應急物資等缺口給予儘快彌補,最大程度推進公共衞生保障體系建設,為疫情防控取得決定性成果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兩新一重”投資是中央預算內投資重點聚焦的內容之一。去年以來,中央預算內投資重點在“三個加快、兩大加強”方面持續發力,加快5G、一體化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以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為重點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交通、水利等領域重大工程以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督促指導各地推動重大項目儘快落地實施。
圍繞提高中央預算內投資的使用效益,有關部門堅持資金跟着項目走,不讓項目等着資金;堅持要素跟着項目走,讓土地、環評等要素為項目服務;同時,督促指導各地加快投資計劃執行和項目建設進度,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顧 陽)
老舊小區改造提速
按照計劃,2020年我國要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涉及居民近700萬户。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改造任務已經超額完成。
202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吹響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提速的號角。我國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制度框架、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到“十四五”期末,結合各地實際,力爭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對於2021年的老舊小區改造,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合理確定2021年改造計劃並有序組織實施,推動建立政府、居民和社會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政策機制,探索金融支持市場力量參與改造的可複製可推廣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民心工程,無論改造速度還是改造模式,都應順應居民意願和感受,積極探索、因地制宜,提升居民滿意度。(亢 舒)
鐵路基建加快推進
2020年,鐵路建設工作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等考驗,圓滿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新增國家鐵路建設資本金1000億元已全部到位。
資本金具有槓桿效應,2020年鐵路基建投資逆勢增長,各項重點工程率先復工復產,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建成投產,建設管理水平持續提升。鐵路交通建設為人員流動、經濟流通帶來更大的“帶寬”和發展“紅利”,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為落實中央“六穩”“六保”決策部署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0年,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19億元,新線投產4933公里,新開工項目20個。與此同時,鐵路科技創新成果突出,時速160公里至350公里的復興號全系列動車組投入運營;鐵路“走出去”邁出堅實步伐,全年開行中歐班列1.24萬列、發送113.5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50%、56%;全年開行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3600列、發送19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73%、80%。(齊 慧)
農田建設穩步開展
只有守住今天的耕地,才能守住明天的飯碗。2020年,全國新增8391萬畝高標準農田,超過既定目標任務。
我國人多地少,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戰略底線,最根本的要素是耕地,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好耕地。在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基礎上,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依託高標準農田建設,許多昔日的“望天田”“斗笠田”“冷漿田”變成了阡陌縱橫的“萬畝田”“噸糧田”“高產田”。高標準農田建設,可以實現節水節電和化肥農藥減量,在降低農業投入成本的同時,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促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為實現生態宜居打下基礎。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顯著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有效推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為鄉村產業發展奠定基礎,還有助於把先進管理理念、服務體系等現代要素引入鄉村,吸引城市精英進入農村和外出人才返鄉創業,助力鄉村產業興旺。(喬金亮)
就醫負擔持續減輕
2020年6月,財政部、國家醫保局、國家税務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各地“2020年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新增30元,達到每人每年不低於550元。”截至2020年12月底,各地人均補助水平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每人每年不低於550元。拿出真金白銀保障羣眾的醫療需求,彰顯了政府持續增加民生投入的決心與努力。
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健全醫保制度,逐年穩步提高醫保保障水平。2013年至2020年,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240元提高到550元,大病保險從無到有,上千萬羣眾因此獲益。
從人均醫療衞生費用、人均預期壽命等各項指標來看,我國政府醫療衞生投入水平較為合理,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相信隨着醫保基金效能的進一步發揮,國民健康水平必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下一步,還應推進醫保、醫療、醫藥聯動改革,推動解決異地結算等痛點和難點,保證醫保制度高效運轉。(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