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是在哄娃還是毀娃?
執筆:毛婷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根據調查顯示:我國目前有7成以上的老人在幫子女帶娃,“隔代帶娃”已經逐步成為社會羣像,但這同時也延伸出了眾多的孩子教育問題和家庭矛盾。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鄰居家的娃康康是小夫妻努力多年好不容易才要上的,因此一家人都對康康寵愛有加,尤其是老來得孫的爺爺奶奶,更是把康康“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
平時小夫妻工作忙,幾乎沒有怎麼管過娃的教育問題,爺爺奶奶自覺就接過了撫養孫子的任務。
直到幼兒園老師總是抱怨康康太自私了,和小朋友們處不好,康康媽才發現了家裏的重要問題。原來老人心疼孩子,平時什麼都不讓康康做,比如她想讓娃去洗個手,奶奶都會過來:“來,奶奶來幫娃我們康康寶貝洗手。”
更不用提平時是多麼溺愛了,康康媽看着孩子越來越依賴別人,連自己刷牙都不願意,心裏急得直哭,當初因為工作忙,把孩子交給了爺爺奶奶,平時也沒怎麼看管,誰知道爺爺奶奶的溺愛成為了“毀娃”的“幕後推手”。
其實“隔代帶娃”雖然解決了父母很多難題,但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寶媽寶爸還是要多年上點心。
尤其是一些老人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在潛移默化之中可能會影響娃的性格和心理健康,正一步步將娃養廢,父母可要及時阻止。
1、“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幫你……”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4 2”的帶娃模式,獨生子女受盡父母和家裏老人的寵愛,什麼事情都不會讓孩子沾一點手,當然疼愛孩子是好事,但凡事都需要有度,一旦越界就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很多老人都因為心疼孩子而説這句話,但是寶媽寶爸們可要保持清醒,如果是孩子實在無法解決的問題,確實需要老人的幫助,但如果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讓老人代勞,孩子就會把這當成是理所當然,很難學會獨立。
比如之前某大學生屯了一個學期的衣服回家讓媽媽洗,這就是從小沒有獨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結果。
霍思燕在對嗯哼的教育中就提到過:“你做的越多,孩子會做的就越少。”你得學會示弱,孩子才能強大。
2、“XX,你再不聽話我就……”
在一期的《快樂大本營》中,小朋友們票選自己最不愛聽大人講的一句話就是“你再怎麼樣,我就不愛你了”。
這種有代價的愛會導致孩子失去安全感,讓他以為父母和親人之愛都是建立在他聽話的條件之下,但對於孩子來説,無條件的接納才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
如果老人總是用這種“威脅論”教育孩子,孩子很可能會失去安全感和滿足感,形成“討好型人格”,或者變得自私、叛逆、缺乏自主能力。
3、“這有啥,吃一個沒事!”
之前有一例孩子在超市狂吃免費試吃蛋糕而被售貨員罵的事情引起討論,這其中最大的推手就是一旁的奶奶,她一直和孩子説:“吃,沒事,擺着不就是讓人吃的嗎?”
這種典型貪小便宜的行為在很多人眼裏不是大事,但孩子的性格可能就會這樣被帶偏,甚至對一些不免費的東西也習慣性的“來一個”,俗話説“小來偷針,大來偷金”,孩子的教育得從細枝末節注重才行。
圖文無關
4、“別碰、別動、離遠點……”
這是很多老人帶娃的家庭會聽到的話,老人擔心孩子的安全,這無無可厚非,但這種行為其實屬於“過度保護”,雖然避免了所有可能的意外,但也將孩子的探索和新奇拒之門外,剝奪了其成長體驗。
在這種觸覺剝奪的情況下,孩子大腦輸入的信息也會受到限制,分辨信息、身體控制、肢體靈活度等都會受到影響,嚴重時候可能造成孩子發育遲緩,因此寶媽寶爸要是聽自家老人對孩子説這些話,可一定要及時制止。
1、及時溝通
老人幫助帶娃絕不是讓父母做甩手掌櫃的意思,父母哪怕工作再忙,也要及時和老人保持溝通,探討一下孩子的問題,和老師也需要保持聯繫,頻率最好在一週一次,以免錯過孩子的最佳“矯正期”。
2、合理提出科學建議
兩代人在帶娃上肯定具有分歧,父母需要做的是體諒老人帶娃的不易,但也要分享一些科學的育兒經驗。
通過名人專家的建議來潛移默化的改變老人思想,在遇到分歧的時候努力尋找平衡點,做出改變與調整,做到為人父母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