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關鍵小事”就是政府“頭等大事”

民生“關鍵小事”就是政府“頭等大事”

上週末,石景山區八角街道景陽東街第二社區開展“垃圾減量有妙招、小小蚯蚓解難題”主題活動。孩子們在小區公共區域綠化帶內設置了蚯蚓堆肥塔,還動手在蚯蚓塔上繪畫。本報記者 吳鏑攝

5月1日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以來,北京市以垃圾分類這件民生“關鍵小事”撬動基層治理,一個月來桶站配置率、垃圾分類指導員覆蓋率、家庭廚餘日分出量不斷提升。垃圾分類效果逐步顯現的同時,仍存在部分社區桶站配置不齊全、垃圾清運不及時、混投混裝混運等問題,需進一步完善解決。

“接訴即辦”

瞄準羣眾關心、關切

“我們小區怎麼還沒動靜?”“夏天到了,垃圾桶異味很大。”條例實施前後,石景山區八角街道通過12345派單、社區居委會反饋等渠道接到多起有關垃圾分類的居民意見建議。

“條例實施遇上疫情,推進確實有難度。但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接訴即辦’,根據居民訴求不斷調整優化方案,打響垃圾分類持久戰。”八角街道黨工委書記高春玲説。

5月29日晚7時,記者在八角街道八角中里社區西片區看到,垃圾清運車載着4個垃圾桶,準時來到垃圾投放點。垃圾分類指導員手持垃圾分類鉗,現場指導居民投放。

“5月20日開始,西片區撤除原有垃圾桶,試點垃圾不落地模式。”八角中里社區黨委書記李美紅介紹,垃圾收運時間、點位設置等,都通過小區微信羣、樓門長入户等方式廣泛徵求居民意見。

這是北京市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接訴即辦”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的一個縮影。北京市專門成立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指揮部,每日調度,加強檢查,查找問題,補齊短板。

此外,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還與12345熱線建立對接機制。5月1日至31日,12345熱線共受理生活垃圾分類相關來電1.7萬件。

“訴求主要集中在混裝混運現象依然存在、垃圾桶設置不合理等具體問題。”北京市市民熱線服務中心副主任馮穎義介紹,12345熱線快速派單並加強督辦。

效果顯現

分類意識顯著增強

條例實施一個月來,桶站配置率、垃圾分類指導員覆蓋率、家庭廚餘日分出量不斷提升,北京市垃圾分類效果逐步顯現。

通州區中倉街道北人家園小區裏,舊輪胎做成花盆、桌椅,“垃圾”變身新景觀。“它們像是在無聲地提醒我們做好垃圾分類。”居民李陽説。

為方便居民參與,北京市側重服務端發力,不強制破袋、不強制撤桶、不強制定時定點,各街道社區廣泛發動黨員、樓門長、志願者等各方力量,加大宣傳引導。

2萬多名垃圾分類指導員“人盯桶”;1400餘名掛牌責任督學對16區所有中小學校垃圾分類落實情況開展專項督導;熱心居民脱下疫情防控紅馬甲,穿上垃圾分類志願者綠馬甲……垃圾分類人人蔘與的氛圍正在形成。

同時,廚餘垃圾分出量顯著增加,個人生活垃圾分類違法行為也得到了查處。“下一步,繼續緊盯混裝混運、泄漏遺撒等突出問題,促進垃圾分類主體落實責任。”北京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説。

全民參與

提高精準投放率

記者走訪發現,部分社區仍存在桶站配置不齊全、垃圾清運不及時、混投混裝混運等問題。“精準投放率有待提高,這是下一步要重點做的工作。”北京市城管委主任孫新軍説。

市場化力量為垃圾分類助力,“愛分類”“綠貓”等再生資源公司除上門回收外,還將業務拓展到垃圾分類宣傳指導等方面。

“通過公眾號預約上門回收很方便,一公斤還給0.8元環保金獎勵。”家住金隅嘉和園小區的張先生説。

“現在一天能接40多單,明顯感覺大家的分類積極性提高了。”“愛分類”回收員李萬海説。

5月份,東城區東花市北里西區分出的廚餘垃圾同比增長10%至15%。負責該小區垃圾分類的北京天龍天天潔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權介紹,通過定期公佈每個桶站的廚餘垃圾分出量,老百姓看到成效,增強了分類信心。

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同向發力,有利於再生資源回收產業規模化經營,有利於通過反哺機制降低垃圾分類和處理的成本。”北京市朝陽區委書記王灝説。

新華社記者 駱國駿 王君璐 關桂峯

(據新華社北京6月2日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1 字。

轉載請註明: 民生“關鍵小事”就是政府“頭等大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