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五月,陽光明媚,筆者再次走進黃板鎮上棚村,讓我們感到眼前一亮,村寨乾淨整潔,一條條硬化的連户路在村寨中交錯,一個個自來水龍頭流淌着清涼的泉水,一排排竹柵欄圍着的小菜園規範整齊,一棟棟別緻的樓房掩映在青山綠水中,真是一幅祥和的幸福圖景。
任了21年的老支書吳代富,向我們講述了上棚村的變化過程,這一切美好的生活環境,來源於國家實施的脱貧好政策,來源於脱貧攻堅幹部的默默奉獻,夜以繼日的工作。
當初上棚村所處位置高,沒有河流,又是石灰岩土質結構,地下溶洞多,儲存不了水,水井少,只要晴上10天,就找不到水喝,或者到兩公里外地方去挑水,有的田也只能種旱季,玉米和紅苕等,曾經有歌謠説:“有女不嫁上棚村,挑起水桶滿山轉……”。過去農忙時節,經常是點着煤油燈去挑水,由於缺水,洗衣不便,穿的衣服被汗漬浸染成花衣服。水制約着當地發展,是影響羣眾生活質量最大的障礙,盼水通路是人們最大的希望。到烈日炎炎的夏天,能洗上個涼水澡,那是最快樂幸福的事,也是最大的奢求。
自脱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村裏來了駐村工作隊,他們走村入户,查找貧困原因,瞭解上棚村缺水情況後,就着手研究解決用水困難問題。開羣眾會,找水源,定方案。
“你要是能把水弄來,路修通,你喊我做什麼就做什麼,也帶着全組的村民跟着你一起幹。”當該村脱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李傳淵到二組給羣眾做思想工作時,村民姚祖補給他拋了個“難題”。
一直以來,上棚村的村民喝水靠挑,每到乾旱季節就無水可挑,連接家家户户的不是爛泥地就是雜草地,讓村民們很是煩惱。
“我們每户的家裏都有雨靴,就是備着下雨天出門用,要是小孩的話,還得大人攙扶着。”回想起走了幾十年的爛泥路,姚祖補可謂“談虎色變”。走在二組的各條連户路,很難相信,這之前是一踩一腳泥、一滑一身泥的爛泥路,現在的入户路,全是鋪就一新的水泥路,平坦暢通。
羣眾有所呼,幹部有所應。“我們既然下來駐村,就要不負組織熱望,不負村民盼望,為羣眾解難題、做實事,從他們最關切的事情入手,用心做,認真做。”説到村裏百姓極為關心的水路等問題,李傳淵堅定地説。
幹部的真情實意、真抓實幹,一改村民對以往幹部的印象。向鎮領導彙報、找相關部門立項,攻堅隊員們東奔西走,在汗水和艱辛中,飲水工程的立項通知批下來了,給村民們承諾的民生事項有了個準信。2018年7月開始實施,你除草、我挖溝、他抬管,在村民們的齊心協力下,垂直落差200米,一條1000餘米長的自來水管從該鎮散水村通到了上棚村,解決了上棚和小灣兩個村百姓的飲水問題,2019年6月通水,通水那天,村民們歡欣鼓舞,比過節還高興。
“駐村幹部説到做到,真的把水和路都弄好了,對我們老百姓沒有私心,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村民。”姚祖補説。如今,上棚村的村民感恩黨的好政策,家鄉通了連户路,家裏來了自來水,電網也進行了改造,對駐村幹部的認同感、扶貧政策的滿意度極高。
“我們現在做的這些環境建設,就是要比別人做的更好,也才懂得駐村幹部們對村民的好,村裏的改變他們帶不走,村裏變美了,他們以後也享受不了。”説到駐村幹部的工作,有着21年村幹部經歷的吳代富高興地説。爛泥路變成了水泥路、挑水喝變成了放水喝、垃圾場變成了後花園、廢舊房屋變成了鄉村民俗鄉愁館,羣眾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羣眾從爭政策變成了爭榮譽……
在決戰決勝脱貧攻堅工作中,上棚村的攻堅隊員把羣眾當作親人,走進羣眾心裏,以實際行動感召羣眾,在幹中革除羣眾的陳舊觀念,帶領羣眾在學中革新了思想,摒棄千百年來的陋習,攜手把上棚村建設得更加具有魅力,具有活力。
脱貧指揮部不僅解決羣眾的飲水問題,同時,還解決灌溉問題,申請籌集資金20多萬元,2019年7月,建了一個提灌站,從苗王湖引水,安管800米,架線900米,使上棚村原先只能種乾季的300餘畝農田,得以種上水稻。副指揮長石宗羣告訴我們説,現正大力發展產業,目前發展長期產業油茶200畝,建有短期養牛和林下養雞項目,為25户未脱貧户入股黃板生態觀光園,確保持續增收。
如今上棚村,在脱貧攻堅的推動下,是村美、寨美、環境美,是路淨、户潔、村容齊;更是通車、通水、通電,困擾了幾代人,影響生活發展質量的缺水得以解決,現在是環境優美,生活富美,前幾年住在這裏的人們都想搬出去,現在外出的都想返回來建房,據監委楊再軍説,他家三個兒媳婦都是外省人,一個是廣東、一個廣西、一個四川,僅上棚村田灣組70户,就有小車20餘輛,上棚村的發展變化,只是松桃全縣脱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駐村幹部同村組幹部團結協作,以提升百姓福祉、改善人居環境、走進羣眾心間的極深民生情懷,得到了村民們的接納、認可和滿意,用實幹苦幹、真情實意貼近民心、凝聚民心和永固民心,讓黨的好政策在這方土地落實,讓貧困落後的上棚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這幾年脱貧攻堅和駐村幹部的一個真實寫照。(楊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