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型鑽石形成之謎 背後真相令人震驚

由 無英 發佈於 綜合

  大型鑽石形成之謎,背後真相令人震驚 。從1905年在南非發現的“卡利南”,到2015年在博茨瓦納出世的“萊賽迪·拉·羅納”,幾乎每一塊大型鑽石都聞名世界。現在,科學家們宣佈,他們破解了這些稀有而寶貴石頭的形成之謎。

大型鑽石形成之謎 背後真相令人震驚

  美國寶石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説,大型鑽石可能源自地表之下400公里至750公里的超深部,在液態金屬中形成。這項發現將能幫助推進認識地球的深部環境。

  參與研究的美國寶石學院研究開發部總監王五一對新華社記者説:“半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探索天然鑽石的形成機制,但由於涉及價值、保險等問題,科學家很難有機會研究大型鑽石,所以長期以來我們對大型鑽石的成因及其地學意義所知無幾。”

  據王五一介紹,作為一家非營利機構,美國寶石學院“幾乎是世界上唯一有機會可以對大量大型鑽石做研究的機構”,因為許多鑽石的銷售都需要美國寶石學院的鑑定證書。該學院每天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數萬顆要求分級鑑定的鑽石,所以方便接觸到大量研究樣本。

  最終,研究人員從數十萬顆鑽石裏挑選出30多顆大鑽石,其中最大的約400克拉。徵得鑽石擁有者同意後,他們檢測了鑽石加工切下來的邊角料,結果在其中發現了一些天然包裹物的雜質,其成分有鐵、鎳、硫、碳等元素。

  王五一説,鑽石的一個特點是,它在生長過程中會把一些周圍物質包裹在內。由於鑽石是純碳物質,非常穩定,包裹在其中的物質幾乎不太可能跟外界物質發生反應,因而保留了鑽石形成時周圍環境的特徵。從包裹物主要成分為鐵來看,大型鑽石應該是在液態金屬環境中形成的,這與小型鑽石的形成環境完全不同。

  研究人員據此認為,大型鑽石在地球內部形成的深度要比絕大多數鑽石深得多,它們的形成深度可能是在地下400公里到750公里,而其他天然鑽石一般是在地下150公里至200公里深度形成的。後來這些鑽石伴隨着火山噴發等地質活動上升到地面。

  天然鑽石可分為一型鑽石與二型鑽石。王五一説,兩者主要區別是氮含量,二型鑽石的純度特別高,氮雜質極少,這種鑽石只佔天然鑽石的2%。

  新發現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型鑽石基本是二型鑽石,這是因為大型鑽石在液態金屬環境中形成,而氮會被金屬吸收,所以大型鑽石純度也較高。而絕大多數鑽石可能在硅酸鹽環境中通過其他化學反應形成,所以地下150公里至200公里處形成的鑽石容易包裹更多的氮,純度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