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今天開始,2017年諾貝爾獎各大獎項將陸續揭曉。
就在剛剛,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第一個揭曉答案。來自美國的三位遺傳學家傑弗理·霍爾(Jeffrey Hall)、邁克爾·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和邁克爾·楊(Michael Young)分享了這一大獎。
外事兒看到,按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説法,三人獲獎理由是“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circadian rhythm
。”
換句通俗的話,三人獲獎是因為生物鐘研究。
生物鐘説起來很簡單,就是生物體內週而復始的節律,24小時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就是生物鐘的一種。
但你知道人類為啥要遵循這個規律,白天干活、晚上睡覺麼?
而科學的本質,就是研究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習以為常的事。
早年的研究,將生物鐘看成是一種行為模式。
這一研究的出發點很簡單,即人的生物鐘行為是一種條件反射,為了適應地球自傳的規律。
但這只是一種相對外圍的研究,沒有從生物學本質上解釋生物鐘。
科學家們於是將目光轉向基因研究。
同其他絕大多數生物學研究一樣,科學家們要先對小動物展開實驗研究。最主要的實驗對象就是:
果蠅。
為啥是果蠅?
這是因為,果蠅只有四對染色體,但有約2萬個基因。而且果蠅數量少且形狀有明顯差別,比如眼鏡的顏色、翅膀的形狀等性狀都有多種變異。這些特點對遺傳學研究都有很大好處。
據《知識分子》主編、北大講席教授饒毅撰文介紹,目前學界研究生物鐘最重要的6位科學家都在美國,其中5位以果蠅為實驗對象,1位主要研究小白鼠。
傑弗理·霍爾、邁克爾·羅斯巴希和邁克爾·楊都在這“6人名單”中,都是研究果蠅的。
3位科學家的研究獲諾獎一點不意外。
在此之前的1933、1947、1995和2011年,科學家們因研究果蠅已經4次獲得諾貝爾獎了。
2013年,三人還獲得了有“東方諾獎”之稱的邵逸夫生物科學獎。
這一創辦於2004年的大獎由邵逸夫基金會下的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分別為天文學獎、生物科學獎和數學獎,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2016年起增至120萬美元)。
回到生物鐘研究上來,科學家們通過幾十年的不斷研究,分別以果蠅和小白鼠為實驗對象,最終證實:
從昆蟲到哺乳動物,都由同樣的基因來調節生物鐘。
當然了,所有的生物學研究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研究“人”的。科學家們繼續研究發現,人的晝夜節律同樣有很強的遺傳性。
比如基因突變可能導致生物鐘相位推遲,即晚睡晚起。
所以,晚睡晚起的你不要太過自責,很可能是你的基因決定的哦。
▌延伸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小知識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已經頒發了108屆,一共有214人獲獎。
等等,1901年到2017年是117年,為啥只有108屆?
這是因為受一戰和二戰影響,1915、1916、1917、1918、1921、1925、1940、1941和1942年這9年並未頒獎。
此外,自生理醫學獎頒發至今,一共有39人是獨享該獎項的。
有意思的是,1901年至1950年間,一共只有59人獲獎;而1951年至今,一共是155人獲獎。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1968年,諾貝爾獎官方規定,任何獎項的獲得者都不得超過3人。
這一規定當時引起極大的爭議。尤其是對於生物醫學界來説,很多研究是以團隊進行而不是由個別科學家單獨進行的。這也就意味着當一個獎項的提名可能有超過3名參與者時會被自動排除在外。
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獎後就引發不少爭議,不少人認為青蒿素的發現並非她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集體研究的結果。屠呦呦後來自己也表示,青蒿素的發現是當年研究團隊集體攻關的結果。
此外,所有214名諾貝爾生理醫藥學獎得主中,包括屠呦呦在內只有12名女性,比例不到6%。
不過相對於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經濟學獎,這個比例還算高的。要知道物理學獎的女性得主比例只有0.99%!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