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萬里海疆最北端“第一島” 漁民生活“比小康還強”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綜合

61歲的獐島村村民由桂琴。 李晛 攝

中新網丹東7月19日電 (李晛 戴夢蘭 禹瑞齋)“我覺得現在的生活比小康還強點。”71歲的東港北井子鎮海鷹村村民戴英18日幽默地回答着記者的問題。

位於遼寧省丹東市東港東南部的北井子鎮,南瀕黃海,總面積111平方公里,13個行政村,人口3.4萬,所轄13個行政村全部達到小康村標準。美麗富饒的北井子鎮自然資源豐富,旅遊資源獨具特色。該鎮迅猛發展海洋捕撈、海島旅遊、灘塗養殖、稻米加工、蔬菜大棚、設施漁業、觀光農業等現代農業。這裏是優質稻米產區和海產品養殖區,素有黃海北岸“魚米之鄉”的美譽。

灘塗養殖。東港市宣傳部供圖

中國萬里海疆最北端第一島獐島就在北井子鎮,從昔日閉塞落後的小漁村蝶變成“中國最美漁村”,獐島的逆襲故事早已遠近聞名。

據獐島村黨支部書記張忠有介紹,1998年以前,獐島村集體負債2800萬元,是全鎮最窮的村。2000年,因為一次大範圍赤潮,村民賴以生存的海產捕撈業和養殖業顆粒無收,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村子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2016年3月起,結合當地優美的海島景觀,獐島村發展以旅遊業為龍頭產業,以捕撈、養殖業為兩翼的海島綠色產業,引領漁民增收致富。“我們這家家户户都條件好,90%都開着農家樂,我們家一年收入能有40多萬吧,非常滿足!”61歲的獐島村村民由桂琴笑説。

灘塗養殖。東港市宣傳部供圖

“現在,村集體資產超過2.2億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1400萬元,全村人均毛收入超過7萬元。”張忠有如是説。

由於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民生、文化、生態等各項事業不斷進步。獐島村逐步改善島內基礎設施建設,從陸地引水進島,修建引水管道40公里,島上電話普及率100%,寬帶入户率50%,街道硬化率100%,全村100%改建環保廁所,農村醫療事業和教育事業得到全面保證,合作醫療投保率100%,所有街道安裝節能燈。

張忠有説,為了環保,全島處於原始自然狀態,沒有重工業,只有5輛機動車。如今,村裏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打造新的旅遊增長極,促進旅遊產業健康發展。

海鷹村灘塗養殖。 李晛 攝

除了海島旅遊的蓬勃發展,北井子鎮灘塗養殖也做的有聲有色。如擁有72000畝灘塗、27000畝淺海和2200畝蝦場海鷹村,蝦池發包年收入近660萬元,村辦貝類養殖場年收入300餘萬元。灘塗和淺海盛產泥螺、四角蛤蜊、雜色蛤等海產品,港灣養殖以海蜇、對蝦、縊蟶、牙鮃魚、河豚等混養為主,產品暢銷全國。

“老人都像寶貝一樣被養着。”如今海鷹村55週歲以上的女性和60週歲以上的男性每月可領取480元和580元的養老補貼,全村每人每年可獲得15000元福利分紅。

與海鷹村和獐島村一樣,沿海的臨海村、新海村、北井子村、小崗村都“靠海吃海”發展現代農業,通過海岸經濟造福百姓,讓這些小村莊都富了起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