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見與認可孩子
作為家長,要接受孩子的所有情緒,認可孩子
孩子若想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覺,關鍵在於要被至少一人“看見”並認可他原本的樣子。
事例
楊在角落裏用積木堆了一座塔。有時候他會停下來叫:“爸爸,看! 楊希望有人看到他,而並非表揚。同時,他希望與人分享他的成果。他的爸爸看到了他的表現, 時不時笑眯眯地看着他。過了一會兒, 爸爸對他説:“把積木搭建起來再一下子推倒可真有趣啊!”楊非常高興。
楊的事例表明,父母有時候根本無須“做”太多事。他們只要親切地看着孩子,向他點頭、微笑,並時不時用語言表達他所看見的就夠了, 並不需要給子表揚和評價。孩子也不希望被評價。相反,他需要的是父母在場。他希望父母無條件地、不加評判地“看見”他們、認可他們。這一點適用於所有年齡層的孩子一從嬰兒到青少年都是如此。
對於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如果不再關注他們本身,而將注意力放在他們需要完成的作業或任務上,可能就會忽視孩子對被“看見”的渴望。
事例
石琳娜帶着成績單回家,這一次她考得比上一次還糟糕。媽媽並沒有責備、抱怨,或者提出補課及懲罰措施等,而是試着去“看見”孩子。她對石琳娜説:“我注意到,你的學習最近不大順利,你自己也不滿意,是嗎?你想過原因是什麼呢?”媽媽並沒有強迫自己的女兒,而是給予其幫助。女兒感到自己被重視了,沒有人對她妄下評論。她也不必為自己辯護,因為她並沒有被父母施以壓力,她可以自己去尋找解決辦法。
教育學爾將整個童年期或較長時間都未被“看見”的孩子稱為“看不見的孩子”,其中也包括那些被大人忽視了感受的孩子。這些“看不見的孩子”會形成些與常人截然不同的行為方式。一種可能的表現便是畏縮與孤僻。尤爾同時還指出,從“看不見”到“看見”的過程需要很長時間。在此期間,大人的批評、斥責和吹毛求疵都是不可取的,會起反作用。
更深入的問題:
我的孩子享受哪些被“看見”且不受表揚或評價的時刻?我在什麼情況下會評價或責備孩子?我打算如何改變,以使孩子感到自己被重視?我能回憶起自己童年時期被“看見”的時刻嗎?
我們來總結一下
孩子若想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覺,關鍵在於要被至少一人“看見”並認可他原本的樣子。表揚和評價會起反作用。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在場。他希望父母無條件地、不加評判地“看見”他們、認可他們。這一點適用於所有年齡層的孩子一從嬰兒到青少年都是如此。
2.接受自我,接受孩子
事例
阿德里安是一個非常害羞和拘謹的孩子。和媽媽一起去拜訪朋友的時候,他緊緊抓住媽媽,站在遠處觀察其他孩子如何玩遊戲。媽媽朋友家的孩子們卻是另外一種性格 他們很頑皮,總是興高采烈地衝向客人。比起害羞的阿德里安,大人們會更注意這些性格活潑的孩子,並給予其認可。阿德里安的媽媽也希望自己的兒子能這樣活潑開朗。她問阿德里安是不是哪裏不舒服,或是自己有哪裏做得不對。
這個例子清楚地表明,讓父母接受孩子的害羞是多麼困難。他們認為這樣的性格很難應對生活的挑戰,並且懷疑自己在教育方式上犯了錯。通常這些父母也會有痛苦的感受,他們擔心,比起性格活潑的小孩,其他大人或孩子都不太喜歡自己的害羞的孩子。接下來的內容會以各種例子來證明,很多類似的想法經常與現實不符;只要父母與孩子一道努力,這樣的想法就不會成為現實。因為,如果害羞的孩子能在一個尊重這種性格的環境中長大,他們就能充分發揮自己性格中的優點,並以此獲得幸福的生活。此外,儘管害羞的孩子不喜歡鋒芒畢露,但他們值得信賴,他們那為他人着想的品質非常討人喜歡。
“如果我的孩子是另外一番樣子就好了!”“我做錯了什麼嗎?”身為害羞的孩子的父母,他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要擺脱這些想法,第一步就是要接受事物原本的樣子。請你不加批判地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也請你接受自己。接受不代表什麼也不做。接受更多地是指一種人生態度,是去感受和接納世界原本的樣子。帶着這種態度生活,你對己對人時才會變得安靜平和。學會接受事物原本的樣子,便會獲得有益於行事的那份安寧和力量。
學會接受並不容易。父母應該對自己有耐心,為自己的每一點進步感到高興。本書也會陸續給出一些建議,幫助父母學會接受孩子。也許隨着時間的流逝,很多父母都會逐漸發現害羞的孩子身上的優點、光彩和天賦。孩子會經歷很多不同的發展階段,有可能在某個階段表現出特定的性格特徵,這些性格特徵並不一定會持續終生,相反,它們很可能改變。
重要的是要接受現在的樣子,而非去想象未來可能的樣子。如果過於擔憂,就很難接受當下的現實情況,因為除了眼前的問題之外父母還會對未來擔憂,而未來也許根本不會發生什麼。
作為家長,要接受孩子的所有情緒,認可孩子
你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