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積極推進“印太戰略”,並拉攏印度“入夥”,隨着美印兩國防務合作的增多,印度自認為其迎來實現有聲有色大國的最佳機遇期。所以,印度更加頻繁進行領土擴張,但是印度並非的像以色列與美國那樣的同盟,華盛頓對新德里的支持也是有限的,其更多的時候只是看重了印度的軍火市場,獲得鉅額的經濟利益。然而,新德里卻自認為有了美國的支持,可以在本地區像以色列一樣為所欲為,肆意蠶食鄰國的領土,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
事實上,自印度獨立以來,鞏固地區大國地位,謀求成為世界大國,一直就是歷屆印度政府堅定不移的目標。莫迪政府上台後再次強勢出擊,接連對巴基斯坦、尼泊爾、甚至是中國採取強硬外交政策,其在領土問題上的強勢動作僅次於尼赫魯政府。但外界認為,印度能否成為世界大國,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印度的經濟。如果經濟實力不夠強,很可能還沒等打持久戰,自身就會因為經濟蕭條而提前敗下陣來。為此,莫迪上台後第一件事就是大力發展經濟,提出印度製造戰略,加快製造業發展,改善外商投資環境和加快經濟發展。2015-2016年,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7.2%和7.6%。西方專家甚至預言印度經濟將快速趕超中國。
客觀來説,近年印度的經濟發展的確不錯,但是印度國內貧富差距過大,印度的減貧工作做得還不如鄰國孟加拉國,僅略好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貧窮導致了教育不平等,大量的貧民子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甚至連醫療都不平等,這在印度國內爆發新冠疫情後就得到了體現。在印度國內,富人可以優先進行病毒檢測和治療,而貧民本身就沒錢,天價的檢測費用更是令底層民眾生活雪上加霜。不僅如此,受嚴重疫情的影響,印度失業人口已經超過1億多人,再加上印度本身就是農業大國,再加上嚴重的蝗災,印度經濟持續衰退。而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緩解民眾對莫迪政府抗疫、抗災不力的不滿情緒,印度軍隊連續在邊境地區挑起武裝衝突,但卻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似乎到了牆倒眾人推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與鄰國邊境對峙期間,美國並未作出支持印度的表態,這反映出美國對印度既有利用的一面,又有防範的一面。進一步來説,美國既想利用印度對抗中國,又希望印度能夠被削弱,避免其作為新地區強國崛起,挑戰美國的霸權利益。美國的心態很明顯,就是希望“兩虎相鬥其勢不懼生”。中印兩國若因此交惡甚至是發生熱戰,如此一來其國力彼此消耗,美國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所以,在中印邊境對峙期間,美國並未作出實行的支持印度的舉動,只説了一些冠冕堂皇的外交辭令。
在邊境爆發肢體衝突後,印度總理莫迪表態稱,印方士兵不會白死,並暗示要進行報復。印度媒體也大肆調動國內的反華情緒。印度高官則公開與莫迪唱反調,並狠打本國媒體的臉。據海外網消息稱,印度全國會議主席,議會議員,法魯克·阿卜杜拉警告稱,印度媒體不要煽風點火,戰爭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阿卜杜拉還表示,政府應採取清醒的外交渠道,與中方進行有益對話,共同努力為整個地區帶來持久和平。他還表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世界正面臨有史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當各國人民集體行動,人類才能更好面對挑戰。分析認為,歷來民意如水,既可載舟,亦可覆舟,莫迪政府若採取軍事冒險行動,很可能重蹈尼赫魯政府的覆轍,其大國夢將徹底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