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北疆的“生態衞士”

  【實踐者風采】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內蒙古地處祖國邊疆,條件艱苦,“特別能吃苦”是內蒙古各族幹部羣眾的真實精神風貌。

幾十年來,鄂爾多斯庫布其治沙人持之以恆同荒漠和貧困作鬥爭,依靠艱苦奮鬥和頑強拼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綠色奇蹟。“最好牧場為航天”“各族人民建包鋼”“草原英雄小姐妹”……數不勝數的優秀事蹟被傳為佳話,生動體現了內蒙古各族人民特別能吃苦的精神。

在鄂爾多斯烏審旗毛烏素沙漠,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治沙女傑寶日勒岱靠手挖腳踩植樹種草,建設起一個“牧區大寨烏審召”。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抱着“寧可治沙累死,也不讓黃沙欺負死”的決心,新一代治沙女傑殷玉珍也走上了漫漫治沙路。她三十年如一日,栽樹200多萬株,6萬多畝沙地披綠。在她的感召下,周圍羣眾積極承包荒沙地植樹造林。截至2017年,僅烏審旗3000畝以上的造林大户就達246户,當地森林覆蓋率由10年前的32%提高到70%。

在寶日勒岱、殷玉珍接力篤行的同時,遠在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黑城古城旁邊,“治沙愚公”蘇和退休後,和老伴放棄安逸舒適的城市生活,十年如一日堅守荒漠戈壁,治沙造林改善家鄉惡劣的生態環境。2004年以來,蘇和與家人搶救天然梭梭林3500多畝,人工種植梭梭9萬多株,補植補造梭梭林4800畝,建起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

在渾善達克沙地,從2000年開始,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全民行動植樹造林,男女老少齊上陣,一手抓種樹,一手抓禁牧,飛播、封育、禁伐多措並舉。到2019年,多倫縣全縣累計植樹造林300萬畝,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流動沙丘已經基本固定。

從個體到集體,從機關到基層,內蒙古湧現出許許多多保護和建設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的“生態衞士”“治沙英雄”。他們像蒙古馬一樣,不畏嚴寒酷暑,堅韌不拔,奮鬥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召喚中,永不妥協,永不停歇。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30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04 字。

轉載請註明: 守護北疆的“生態衞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