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它曾是德軍裝甲部隊的夢魘,有鋼鐵巨獸之稱號——KV-1重型坦克

由 宗政從蓉 發佈於 綜合

1939年初,蘇聯陸軍部為抵禦歐洲戰場的軍事威脅,便授命基洛夫工廠研製重型坦克供一線裝甲部隊使用。同年4月,基洛夫工廠以先前的SMK雙炮塔原型坦克車作為技術藍本,並以提升新式坦克的履帶和炮塔結構作為技術補充,順利開發出KV-1重型坦克。

KV-1重型坦克自誕生之初,它的作戰區間便是鞏固蘇軍的一線防禦陣地以及佔領區的守衞堡壘。所以説,它的最大優點便是擁有厚重的裝甲防護(注意:升級版的KV -1重型坦克的前部炮塔裝甲高達90毫米,德制三號和四號短管坦克近30毫米的裝甲防護能力完全不能與之相比),以此可以抵禦德軍37毫米以及50毫米大口徑反坦克炮的多波次襲擊。

KV-1重型坦克(全景照片)

所以,德軍早期裝甲部隊也視KV-1重型坦克為核心對手(注意:按照相關史料説法,在1941年德軍正式對蘇聯作戰時,德軍裝甲部隊中沒有一款坦克可以和KV-1重型坦克進行正面戰鬥),就像蘇聯乃至盟軍裝甲部隊對於德制虎式坦克的看法一樣。

同時,在蘇芬戰役期間,蘇聯陸軍為檢測KV-1坦克的綜合作戰能力,以便於後期和德制的主力坦克展開裝甲集羣戰鬥。蘇軍遂派遣一支以KV-1重型坦克為核心攻擊單位的裝甲排攻擊芬蘭軍隊的主陣地,當芬蘭軍隊的前線支援陣地被KV-1坦克佔領並摧毀後,居然沒有一輛KV-1坦克受到致命打擊。由此,蘇聯陸軍高層肯定了KV-1重型坦克的區域戰場控制力,大批KV-1重型坦克被抽派至東西伯利亞一帶作為重要的機動重裝備打擊力量。

不過,當德制四號坦克長管型號以及後期黑豹、虎式坦克不斷服役德軍裝甲部隊後,KV-1重型坦克逐漸無法適應新的戰場環境和麪對的新式坦克(軍事)單位,轉而被蘇聯陸軍遷移至戰線後勤以及遠東一帶,防衞日本關東軍北上。

KV-1重型坦克(側面)

那麼,這款脱胎於SMK坦克的單炮塔重型坦克,究竟有哪些在當時比較領先的軍事技術,讓它稱霸歐洲戰場近2年之久。同時,KV-1重型坦克又是因為什麼原因逐漸退出一線戰場,轉為改進型戰車,並且把攻擊核心地位拱手相讓給後期的IS系列重型坦克。本文主要從坦克的三大件(火炮系統、裝甲防護系統、動力系統且包含懸掛系統)作為技術方向指引,詳細解讀KV-1重型坦克的興盛和衰落!

首先,KV-1重型坦克裝備了一款41.5倍口徑的F-32型76.2毫米坦克炮。其最大儲彈容量大於70發,按照發7發/分鐘的平均射速,KV-1重型坦克的戰場可攻擊(不間斷攻擊)週期維持在1-2小時以上。

反觀德軍後期投入戰場的四號長管坦克裝備的75毫米坦克炮,雖然在火炮口徑方面低於KV-1重型坦克(注意:一般情況下,火炮口徑的差異都會影響炮彈的初速度以及彈着點的距離、火炮威力三個維度)。但是,按照四號長管坦克內部炮彈的爆發威力卻提升了原有短管火炮25%的有效打擊效率。同時,德軍的黑豹坦克採用的KwK 42L/70快速坦克炮,依然擁有75毫米的打擊口徑。

雖然説,兩款德制坦克的火力優勢和KV-1重型坦克並不存在太大的差異。但是,我們要知道KV-1重型坦克的前部裝甲擁有90毫米的防禦效力,一般的火炮以及反坦克炮都無法徹底摧毀它整個裝甲基準防護帶。

戰場中的KV-1重型坦克(可見其6對負重輪)

同時,按照同等口徑深度換算,德軍坦克火炮至少達到85毫米的穿甲力度,才能在遠程對KV-1重型坦克造成毀滅性打擊。但是,直到虎式坦克投入戰場,KV-1重型坦克的正面火力優勢才真正被徹底瓦解。

單純從火炮系統來看,KV-1重型坦克的火力壓制優勢還是具有前瞻特點,並且蘇聯工程師設計KV-1重型坦克的初衷便是制衡德軍fwlll和fwlv兩款初期的主力中型坦克。所以,火炮系統(注意:KV-1重型坦克前期火炮口徑為75毫米,隨着歐洲戰場戰事影響,遂提升至76.2毫米,並且部分車輛還裝備有同軸火炮)確實是KV-1重型坦克佔據歐洲裝甲戰場的一大優勢,但是KV-1重型坦克退出戰場絕對不是因為火炮威力的原因。實在要有聯繫,那必然是和火炮的初速度有關係(注意:德軍豹式坦克的火炮初速度為1120米/秒,遠高於KV-1重型坦克火炮的900米/秒。同時,四號長管火炮的裝備更加劇了KV-1重型坦克的火炮劣勢),畢竟火炮的初速度可以影響彈體對攻擊目標的有效穿透力。

這裏補充一個坦克知識,在大多數人眼裏,對於坦克的級別差異總會有一種錯覺感便是輕型坦克<中型坦克<重型坦克。單純從坦克的質量和攻擊力度、防禦效力來看,並沒有什麼不妥。但是,任何級別的坦克在處於相對優勢位置或者處於戰線交替位置時,其最大攻擊能力往往會高於其他級別坦克。

KV-1重型坦克(可見其76.2毫米坦克炮)

簡單來説,輕型坦克在合適的攻擊地點可以完全制約中型坦克以及重型坦克對於攻擊縱深的推進能力。同理,中型和重型坦克的合理攻防配置可以極大地消滅處於機動優勢中的輕型坦克小隊以及戰鬥羣。

KV-1重型坦克的全重為45噸,為保障它的安全係數,蘇聯工程師將它的炮塔正面裝甲和車體正面裝甲均提升至75毫米,最大受攻擊點的裝甲防護帶甚至擁有近90毫米的防護裝置。所以,KV-1重型坦克擁有比同時期任何一款重型坦克無法比擬的抗飽和攻擊優勢。特別是在歐洲平原區的作戰環境,大兵團的機械化非常有利於KV-1重型坦克的集羣優勢作戰。

正如前文介紹道,KV-1重型坦克的車體基礎來自於SMK坦克,所以其車體和炮塔便採用了全新的軋製裝甲板焊接結構,並且在炮塔端口還採用了較為先進的全身鑄造技術。蘇聯工程師的考慮便是減少坦克焊裝結構的間隙以及頻率,使整車的氣密水平達到最高程度,進而在被攻擊時,能夠擁有更大的承載力度,不至於被火炮攻擊而造成炮塔和車體快速解體,直接造成坦克失去作戰能力。

正在行進的KV-1重型坦克

值得一提的是,坦克的全身鑄造技術直到現在也時常被運用在各大主戰坦克中,畢竟提高坦克整體存活週期的技術一般都不會被後世坦克排斥。

有人問,為什麼KV-1重型坦克是專門針對德制三號和四號短管坦克設計的?我們從裝甲防護程度便可以得出結論!

首先,德制三號坦克的綜合裝甲防護基帶維持在5-15毫米(雖然德軍稱三號坦克為中型坦克,但是從裝甲防護效力來看,其只能退居為輕型坦克),升級版本的四號坦克(短管序列)也不過50毫米的最大裝甲防護值,兩款坦克均無法執行和KV-1重型坦克的集羣式對壘,特別是25-60毫米的裝甲差異直接讓德制坦克失去進行武裝突襲的能力。並且,在二戰早期,KV-1重型坦克依靠75毫米的均裝甲值,在德軍前沿陣線可以説是無敵般存在。即使蘇德戰爭持續到1943年,KV-1重型坦克依然是整個蘇聯重型坦克部隊的中堅力量。

KV-1重型坦克駕駛艙結構

但是,正因為KV-1重型坦克過於強調裝甲防護能力,導致其無法執行快速突擊任務,進而無法和蘇制輕型、中型坦克進行戰線配合,使其逐漸陷入作戰停滯階段。

其實,優越的裝甲防護效力必然是在犧牲坦克的機動能力上獲取的。當然,作為鋼鐵巨獸的KV-1重型坦克也不例外。

KV-1重型坦克的動力艙室裝備了一台V2型柴油發動機,按照600匹的最大馬力輸出,它在單位時間內的推重比大概為13匹/噸,而德制五號坦克(黑豹坦克)的推重比卻高達15匹/噸。其實,兩匹的動力差異從純數據來看並沒有多大,但是,當坦克進入實際戰鬥環境中時,多兩匹的坦克的機動效力往往可以對敵方坦克造成延長打擊,進而提高己方坦克的安全打擊週期以及運轉效率。

KV-1重型坦克(可見其寬大的履帶)

在戰鬥環境中,KV-1重型坦克的最大機動速度不過12公里/小時 最大行程也只能維持在150公里以內。但是,德制四號坦克(長管)的戰場機動速度卻高達40公里/小時,最大作戰半徑為209公里。簡單來講,即使KV-1重型坦克在戰場環境中擁有厚重的裝甲保護,但是因為機動能力的限制,進而會被德制坦克分割殲滅。既然德制坦克無法在短時間內對KV-1重型坦克造成致命傷害,那麼,憑藉德制四號乃至五號坦克的優越機動能力,便可以在運動過程中持續攻擊KV-1重型坦克,也就是在運動中殲滅敵方目標,達到戰術層面的勝利。

據二戰史料記載: KV-1系列坦克的戰場故障率偏高、機動能力較差、車體維修困難等都明顯制約了KV-1重型坦克向二戰後期戰場投入。

由於KV-1重型坦克的攻擊縱深距離較短,所以,KV-1重型坦克要想投入戰場,蘇軍必須擁有大量可供調遣的重型牽引車以及維修車輛。在戰爭後期,徵用大量補給車隊必然給蘇軍的後勤輜重增加負擔,加速戰爭失敗的不確定因素。同時,KV-1重型坦克一旦發生故障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修復,由此只能退出原有的作戰序列,進而持續削弱蘇軍坦克集羣的攻擊能力。

KV系列重型坦克

不過,KV-1重型坦克的懸掛系統還是值得表揚的。這裏補充一下懸掛系統的知識(基本原理和汽車懸掛系統一致)。所謂的懸掛系統,就是利用彈簧或機油的黏性阻力吸收傳導到車身的衝擊力量,進而減弱車體振動或者搖晃的平衡裝置。

由於KV-1重型坦克的行動裝置採用12個獨立的負重輪構成,坦克的越野能力便非常出色。KV-1重型坦克的行動裝置採用的是扭力軸懸掛系統,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扭杆懸掛。

簡而言之,扭杆懸掛就是可以扭轉的金屬桿懸掛系統。它是利用扭杆承受的扭力為車軸上的負重輪上下運動時提供緩衝效果。扭杆懸掛一般是以橫向貫穿的方式裝設在坦克底部內部,其雖然不會受遭到地方爆破炮彈的損傷,但在坦克戰損時進行維修便十分困難。

KV系列重型坦克

同時,扭杆懸掛的結構也非常簡單、整體質量比較小、製造與加工工藝較為成熟,亦是二戰坦克懸掛系統普遍沿用的技術。(注意:蘇聯在二戰後期開發出一種獨立的克里斯蒂式懸掛系統,它的戰損維修難度偏低,並且採用圈狀彈簧作為緩衝裝置,從而擁有更高的越野水平)

所以説,正是因為KV-1重型坦克過度追求厚重的裝甲防護效力,導致火炮端口的射速威力和動力端口的機動能力都明顯降低。直到豹式、虎式大量裝備德軍裝甲部隊後,KV-1重型坦克終究被兼顧火力、裝甲、機動效力的IS型重型坦克取代,由此退出了它的戰爭舞台。

KV系列重型坦克

其實,嚴謹一點來講,KV-1重型坦克的缺點是遠多於優點的。大多數人對於重型坦克的認知便是裝甲厚度高,沒錯,KV-1重型坦克憑藉其75毫米的裝甲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但是,KV-1重型坦克行動裝置中的離合器和傳動器配合卻十分被動,難以順暢地協調工作,這對於坦克進行機動作戰非常不利。

同時,KV-1重型坦克的通訊設備也偏為落後,整個駕駛艙的視野十分有限,並且沒有無線電聯絡系統。要知道,對於單個或者多個坦克進行區域作戰時,沒有情報聯絡系統的配合,綜合作戰能力以及作戰半徑都會受到嚴重限制,進而會被敵方坦克羣包圍消滅。

KV-1重型坦克(插畫彩圖)

總之,KV-1重型坦克憑藉厚重的裝甲提高了其戰場存活週期,卻因為坦克機動效力和火炮威力的正比例下降,導致其轉變成為一個“外強中乾”的防禦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