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對於中國軍迷平説,99式主戰坦克早已熟知。

但同時我們也知道,在我國西南方向,尤其是中印邊境那些連綿不斷的山地,有着世界一流水準的99式並不適用——那裏,只有15輕坦才能行動自如。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過於強調輕,62式成了薄皮小餡

在解放軍的歷史上,曾經裝備過62式輕坦,相當於一輛縮小的59。

這種坦克是為了適應南方水網稻田環境而設計,參加過對越作戰。

實戰結果顯示,62式裝甲薄弱(RPG即可擊穿),火力也欠佳(85mm炮),並不理想。

所以,在新形勢下,對新型輕坦的需求就顯得非常迫切,這也就有了現在的15輕坦。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關於15輕坦已經有不少文章做過介紹,但仍有不少軍迷首先關心一個問題:15式輕坦上裝備的是105mm火炮,還是線膛炮……

不但在滑膛炮盛行的今天顯得有點“異端”,而且這管子好象小了點啊!為什麼不用99上的125mm大炮?那威力多大啊,幾乎地球上所有的坦克都能幹穿,還很成熟,直接用上不好嗎?

其實還真不是這樣,小兵兵這就給大家解惑。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新聞畫面中的15式

我們都知道坦克水平的高低在於能否達到火力、防護、機動三者的平衡,對於一線主戰坦克來説,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平衡點是50-60噸,而輕坦要用於山地,體量被限制在30噸級,又會反過來決定了三者的指標。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105炮口徑小,彈藥更輕,女兵都能搬動

有利於在高原地區提高勤務性能

而正因為體量受限,所以留給設計師騰挪的空間並不大,如果要上大口徑火炮,那麼機動或防護就顧不上了。

比如對面的印度,為了對付中國的新輕坦,也想在國際上海淘一把,但目前能找到的型號並不多,最後被小兵兵奶中(幹啥都買買買的印度,被中國的15式輕坦刺激過後,又要買點啥呢?),到手的就是俄羅斯的2S25“章魚”。

這是一種為空降作戰設計的真·輕坦,以步兵戰車底盤為基礎,只有22噸,卻扛了一門125mm大炮,火力還算合格(採用了低膛壓),裝甲就呵呵了,只能抵擋30mm炮的攻擊,真打起來,無異於祼奔。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俄羅斯的2s25“章魚”輕坦(反坦克炮)

還有美國在朝鮮戰爭時期搞出的M41“華克猛犬”,重23噸,曾經設想過搭配76mm、90mm、120mm三個檔次的火炮,但實踐證明小車扛不了大炮,最後還是用了76mm炮。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美國M41“華克猛犬”

60年代設計的M551“謝里登”坦克走了炮射導彈的“邪路”,以15噸的小身板扛了一門152mm炮,因為主要靠導彈,管子可以做的很短,重量問題並不大。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短管152,頗有蘇聯KV-2之風

但在越南戰爭中,炮射導彈無用武之地,倒是能一次打出1萬枚鋼針的M625霰彈很管事,曾有兩輛“謝里登”一次齊射就幹翻40多越軍的紀錄。

然而即便如此,美軍也不滿意——為了減重而設計的鋁合金裝甲實在太弱了,12.7mm機槍都能打穿,更經不起地雷炸,還容易起火,所以美軍後來放棄了這一路線。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大威力同時也帶來了大後坐力,這也是輕坦設計的難題——誰不想在輕坦上搞個大威力火炮呢?

但後坐力太大,輕一號的車體能不能頂得住,會不會開一炮就翻車(尤其是橫向加傾斜射擊),這就是個問題。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感受一下76小炮的後坐力,想象一下105

而降低後坐力,無非三招,一是降低膛壓,二是增加後坐質量,三是加長後坐距離。

但是降低膛壓會損失威力,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口徑增加帶來的威力提升,有些得不償失,只能説解決有無的問題。

比如前面提到的俄製的“章魚”就是這樣,看着一根125大管子,實際上威力比99A上的大管子差遠了。

而增加後坐質量,就是讓炮身更重一些,但15輕坦的設計總重在那擺着,所以這樣就需要犧牲更多的防護和機動,顯然也不合適。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15式的火控非常出色,能行進間穩端一個彈殼

至於加大後座距離從而使用125mm大管子其實也不現實,小兵兵簡單給大家算個賬。

由於國產坦克炮的相關數據未知,只有“94式105坦克炮比俄式125毫米坦克炮高出10%”的信息。

如果以俄製2A46 型125 mm炮為基準,其膛壓為510MPa,那麼94式就是約560MPa。

按此數值與身管截面積粗略估算,直接作用於膛底的瞬時最大壓力可達上千噸。反後坐裝置一般可將後坐力減小至1/20的量級,算下來也在50噸以上。

所以裝備了L7炮的59坦克,進行平射時,往往會後退一到兩個履帶板的距離。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如果加大後坐距離,坦克所受的實際後坐力可進一步降低。

以上是某型膛壓接近500MPa的火炮在後坐距離加大到580mm時,進行仿真計算得到後坐力曲線,峯值約28噸。

以此估算,560MPa下的峯值會是30多噸的量級,與車體重量相當,穩定性有保證。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從射擊效果看,15式的後坐力被控制得很好

如果換裝更強的國產125滑膛炮,其後坐距離會進一步增加,這在實戰時非常不利。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從99A和15式的對比來看,二者車體相差不小,但炮塔的縱向長度差不多,有足夠空間容納加長的後坐距離,從而達到了威力不減,同時重量不增的目的。

至於為什麼用線膛炮,因為線膛的105炮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充當壓制火炮。

滑膛炮有利於提高穿甲能力,加工也更簡單,但遠距離射擊時的精度遜於線膛炮,所以壓制火炮一般都是線膛。

高原山地作戰,變數很多,輕坦的對手並不一定只是對方的坦克,必然還會遇到很多不可測的情況,必要時來個隔山打牛,用榴彈和炮射導彈壓制對手,支援步兵,甚至打擊對方的直升機,不失為靈活的戰法。

這樣一來,輕坦的性質其實也就從坦克變成了綜合火力平台,而這正是美國M8空降坦克要實現的目標。

但M8已經因為成本和技術問題已經下馬(由“斯特賴克”裝甲車取代),沒想到最後卻是西方不亮東方亮,被15式實現了。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高原山地,15式獨孤求敗

至於大家關心的威力問題,小兵兵覺得大家也不需擔心。

目前,15式輕坦使用得這一門94式加長炮管型105mm線膛炮,比西方制式的105炮長出1米多,初速高了100米/秒,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105毫米口徑坦克炮。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105炮發射脱殼穿甲彈瞬間

使用“特種合金穿甲彈”,可在2000米內擊穿600毫米的北約重型靶板,在3千米處洞穿500毫米均質鋼裝甲。

也就是説,在實戰中能打穿T–72M/T–80U的前裝甲和炮塔裝甲,對付印度的裝甲目標綽綽有餘。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央視節目展示了105mm炮的威力

94式105mm線膛炮有如此威力,得益於其優良的“血統”,即英國皇家兵工廠大名鼎鼎的L7火炮。

在80年代,該炮的引進使中國的坦克炮技術在短期內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15式輕坦的威力,至少高於豹1

要知道,早期的豹1和M1,使用的都是L7,至少面對俄系坦克那是足足夠用了。印度目前能淘到的輕坦,面對15式,莫説是打穿,就是打個對穿也沒問題,T-90之類的主戰坦克上高原很費勁,但就是上來了也一樣被滅。

總之,15式的出現,使裝甲對抗的天平向中國一方傾斜。

因為“打得過我的上不來,上得來的打不過我”,印度怕是又要大出血海淘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59 字。

轉載請註明: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