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昊天:美軍針對亞太正加速轉型
6月11日,美國2021財年參議院版“國防授權法案”以絕對優勢票數獲得通過,主要針對中國的“太平洋威懾倡議”也正式獲批,這尤為值得我們關注。
“太平洋威懾倡議”的出現並不突然。在2020財年預算案中,國會就要求印太司令部對成立類似“歐洲威懾倡議”的方案進行調研並提交報告,該報告於今年4月提交,要求未來6年撥款200億美元,從力量、結構、盟友、訓練等方面細化針對中國相應軍事部署。這一倡議的公開定位非常清楚,一是面對中國重獲地區軍事優勢;二是加快印太地區戰略地位超越歐洲進程,近年來美國一直有將歐洲第一調整為印太第一,或者説將俄羅斯第一調整為中國第一的想法,現在它想要在行動上更快一些。
現在參議院批准“太平洋威懾倡議”,表明美軍轉型加速正在切實推進。過去幾年,雖然特朗普始終以擴軍、增費為打造自己美國守護者形象的政治資本,但這一過程伴隨兩個問題,一是名義值之外的軍費增速並沒有宣傳得那麼誇張,甚至在近年已隨着美國總體財政局面出現放緩和下降,如前三年在研發、採購、軍事行動、人員開支所有重要方面都出現同比下降,2021財年軍費天花板相比2020財年也被降低;二是特朗普治下的“強軍”轉型目標缺乏戰略權衡和取捨,並未真正形成針對大國競爭的聚焦。這一度給我們留下了美軍轉型“花錢不少、方向不明”的印象,但“太平洋威懾倡議”的通過與最近美軍一系列動作結合起來看,我們不應對美軍的轉型加速掉以輕心。
“太平洋威懾倡議”的內容如果逐步貫徹落實,將可能領先歐洲和中央司令部,成為首個主要戰略方向上在戰區級別實現美軍作戰思想和能力轉型的嘗試。該倡議包含了加強聯合部隊殺傷力、優化軍力結構、強化盟友與夥伴軍事關係、加強演習、試驗和創新、提高後勤能力等內容。主要的經費會花在第一項,五年50億美元的盤子應會得到保障,而其中的重點是遠程精確打擊能力、防空反導能力以及支撐這二者的戰場戰區態勢感知能力,也就是看得再遠、再清楚些,站得更遠些、打得更遠些,面對對手打得更遠更準的能力防得更好些。
與此同時,力量結構和部署方式的改變也會同時進行。分散靈活部署、小部隊分組等都會成為目標,貼合美軍整體的靈活力量部署思路和各軍種對於攻防兩端重集成網絡、輕單一平台,重靈活到位、輕固定存在的轉型。令自身在對手眼中“戰略可預判、戰術不可判”是前任防長馬蒂斯2018年夏天針對新國防戰略所強調的,最初應用場景是航母打擊羣的部署,爾後成為幾乎所有軍兵種和戰區的調整方向,如近期美軍撤走關島常駐戰略轟炸機隊,而以新的部署週期和節奏進駐B-1B便是一例。
在美國財政狀況不佳、新冠肺炎疫情雪上加霜的情況下,要落實“太平洋威懾倡議”,錢確實是個大問題。不過,被迫過“緊”日子有可能會倒逼改革聚焦,這種大戰區一攬子戰略方案出台會使未來的方向性更強。另外,如果參照“歐洲威懾倡議”的做法,“太平洋威懾倡議”還是在花錢問題上留了口子。“歐洲威懾倡議”近年每年開支40億美元以上,但這筆錢並不佔用基礎軍費,而是走海外應急行動賬户,後者已成為國會近年打擦邊球繞過預算上限“補貼”基礎軍費的常規選項。“太平洋威懾倡議”具體如何撥款未來幾個月還要博弈、妥協和調整,但基本是2021年14億美元上下,2022-2026年180億美元上下的水平。而且這筆錢很可能會直接撥給海空軍。
不過,即使美軍針對亞太加速轉型的意向性很明確,這一過程也面臨着政黨政治、軍種政治、人才培養、裝備體系建設等諸多挑戰。即便在財政困局面前能出現倒逼式的聚焦加速,多項實驗性軍力轉型方案的可行性依然都還是問題。(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