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8月19日至22日到訪新加坡和韓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又於9月1日至4日應邀訪問緬甸、西班牙、希臘。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也於8月25日至9月1日對意大利、荷蘭、挪威、法國、德國進行正式訪問。密集出訪模式的開啓標誌着中國外交加快實現線下“復工復產”。誠然,中國外交動向也因中美關係惡化格外引人矚目,其中透露出何種新意?
首先,這些外交活動標誌着中國外交從“雲對話”切換至“面對面”模式。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許多國家都減少了高層出訪,選擇通過視頻或電話等“雲對話”方式交流溝通。隨着疫情形勢總體得到緩解,外交模式也隨之切換,面對面的交流討論更直接、更充分。中國與國際社會在捍衞踐行多邊主義與完善全球治理、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推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方面有着不約而同的訴求。這些訪問有助於加強溝通,就對國際與地區形勢的看法進行對錶,促進世界經濟重建和抗疫國際合作。
其次,從周邊到歐洲均是中國外交必須聚焦的重點。有關訪問內容豐富,成果卓著,為下階段更加頻繁密集的大外交做了充分預熱和良好鋪墊。
在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的背景下,中國大外交如何發力、投棋佈子格外受到關注。有人稱中國對歐洲國家開展“魅力攻勢”的目標是削弱美國影響力,對沖美國。那麼,到底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同其他國家關係與中美關係之間的聯繫?
當前美國對華政策已被反華政客綁架,誤入歧途。美國政客四處煽風點火,蓄意挑撥中國與有關國家的關係,還拉幫結派,欲拼湊“反華”小圈子,人為製造分裂、拉仇恨,這是比新冠病毒更危險的政治病毒。如果説新冠病毒的流行還有疫苗這個剋星,那麼政治病毒的傳播在蠱惑與威壓下卻肆無忌憚,其對國際關係的危害更甚於疫情的衝擊。美國政客鼓動“新冷戰”“脱鈎”,頻頻脅迫其他國家“選邊站”,單邊霸凌行徑既不道德又讓人反感,遭到國際社會的抵制。
世界是個大舞台,中國外交向來光明磊落。基於對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多極化的總體判斷,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具有多中心化、全方位特點,致力於打造全球夥伴關係,不會顧此失彼,而是將長袖善舞。換言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代表國際社會,無論它多麼強大。對美外交的確至關重要,但它並非中國外交的全部。美國的單邊主義與脱鈎行徑,本質上就是在與國際社會脱鈎,無異於自我孤立。
放眼全球,美國之外還有廣袤天地,可以大有作為。事實證明,中國與各國關係的發展為雙方民眾帶來巨大福祉,也為世界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與周邊國家是搬不走的鄰居,朝夕相處、命運與共。而歐洲要建立“自主歐洲”“主權歐洲”,希望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加獨立自主的作用。據報道,今年上半年,中歐班列逆勢增長,累計開行5122列,同比增長36%,有力促進了中歐及沿線國家的抗疫合作,降低了疫情對中歐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影響。
中歐之間並沒有根本利害衝突,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當前中歐關係的勢頭總體保持穩定發展,但同時受到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撥甚至破壞。歐洲各國均表達希望加強對華關係並在共同維護多邊主義、抗疫和恢復經濟方面加強合作的願望。中國與意大利共同總結建交50年來中意關係發展經驗,規劃下一個50年雙邊關係發展,推動中意關係全方位發展。荷蘭首相呂特表示,脱鈎的説法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也根本無法實現。挪威首相索爾貝格指出,希望同中方儘快完成自貿協定談判,加強疫苗研發、藍色海洋等領域合作。法國總統馬克龍説,願同中方進一步推進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共同支持多邊主義。雙方要規劃好下階段歐中重要交往和政治議程,並期待早日再次訪華。日前,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強調,將推動歐中進一步加強合作,繼續堅持多邊主義,並與中方保持對話。歐盟期待與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第三方市場等方面有更多合作,同時希望歐中投資協定談判取得新進展。
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疫情全球蔓延再次説明人類命運休慼與共,無人能獨善其身。在國際秩序受到單邊主義挑戰、全球經濟循環正被保護主義阻礙、人類社會團結日益被侵蝕之際,無論歐洲還是亞洲各國都有責任加強團結合作,共同應對。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中國。隨着中國進一步激活和振興內需,必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和更巨大的市場機遇。中國大外交乘風破浪,致力於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和平發展,機遇共享。(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