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火藥在13世紀傳入歐洲後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讓人類正式從冷兵器時代向熱兵器時代前進。14世紀後,西歐各國就出現了火炮,軍隊裏開始編入火炮作為支援性力量。拿破崙執政時期,炮兵更是作為陸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戰爭舞台上大放異彩。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早期設計的的臼炮

這時候的陸軍火炮技術還很生澀,大致分為三大類:臼炮、榴彈炮和加農炮。這些炮結構十分簡單,也便於生產。受限於當時的工業製造能力和冶金技術發展,這一時期的火炮炮管往往由青銅或是鑄鐵打造,膛壓往往不高。而且炮架沒有緩衝機構,在野戰條件下發射,後坐力會讓整門火炮倒退好幾米。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早期的大口徑火炮

傳統的實心彈殺傷力不高,在戰場上只用作攻堅。主要由臼炮、加農炮發射。而相比膛壓較高的加農炮,榴彈炮更能體現出其攻城掠地時的"價值":榴霰彈、燃燒彈和榴彈是這時候榴彈炮的主要彈種。由於榴彈炮的彈道比較彎曲,膛壓較加農炮還要低,也十分適合支援步兵。榴彈和榴霰彈可以在開闊地大量殺傷敵軍步兵,但只適合榴彈炮發射——加農炮炮管較長、膛壓較高,包裹着榴霰彈的錫制彈殼容易在膛內破裂。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土耳其榴彈炮

榴彈炮逐漸在波拿巴帝國破滅後的幾場戰爭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被世界各國所重視。榴彈炮也在幾場戰爭中,逐漸地成為不可替代的支援火炮。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口徑較小的臼炮也被更能適應現代作戰的榴彈炮取代。時間進入一戰,這時的榴彈炮已經相當成熟了。營、團一級普遍裝備75mm榴彈炮和105mm榴彈炮,而團以上的會裝備口徑普遍在150mm以上的重型榴彈炮。這一階段的榴彈炮在結構和任務定位上,已經與現代牽引榴彈炮相差無幾。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一戰中的火炮陣地

受限於技術和環境,當時的陸軍部隊進攻時最大的阻力來自永固工事和要塞。這些難啃的硬骨頭往往擁有數米厚的混凝土保護層,數十個碉堡拱衞着一箇中心堡壘。在這些要塞的地下還有四通八達的交通壕,一般6英寸(150mm)口徑以下的榴彈炮發射延時炮彈根本無法擊穿。相應地,它們的武器裝備也相當完善。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這些要塞都裝備有大口徑的重炮,200mm以上甚至300mm的火炮都有,況且還不止一門!要塞炮大多來自海軍軍艦上,周圍也佈置着相當多的中口徑火炮,外部還有壕溝、碉堡、鐵絲網組成的隔離帶和雷區。整個要塞表面看來固若金湯,如果不是非常規手段根本無法拿下。這也就導致了一戰的曠日持久。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一戰時期的要塞,可謂是固若金湯

陸軍火炮部隊暫時無法應對這些要塞。即便是當時最優秀的加農炮,發射最優秀的穿甲彈,恐怕也無法擊穿這些碉堡的裝甲。105mm榴彈炮幾乎只能在上面驚起煙塵。無論是直瞄射擊還是間瞄射擊,中小口徑的火炮根本發揮不了作用。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一戰時期的轟炸機,載的炸彈對地面堅固目標來説就是饒癢癢

而空軍、飛艇更是難以湊效。一戰時期的轟炸機攜帶航空炸彈數量不多不説,其重量也很小,根本無法利用空中優勢進行打擊。如果利用土工掘進,在地下埋入炸藥,則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時間等成本相當高昂。唯有火炮部隊才是攻破這些要塞的唯一選擇。如果要提高炮彈威力,在彈頭口徑不變的情況下只能增加裝藥量。但是彈頭容積始終有限,即便能在炮彈體積只有細微變化的情況下增加裝藥量,其效果的變化也極其細微。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既然增加裝藥量對於炮彈威力提升來説並不顯著,那麼能否嘗試一下別的路子?於是,即便利益不同,在陸軍榴彈炮發展這方面還是很一致的:增大口徑。在一戰時期,各國在攻堅戰打響之前,各種大口徑重炮通過公路、鐵路從四面八方趕到戰場。炮口口徑比人還大的火炮更是層出不窮。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德國“大貝爾莎”420mm臼炮

德軍攻城臼炮"大貝爾莎"口徑達到420mm,"巴黎大炮"為了追求長射程,口徑也達到210mm。作為世界上最具盛名的火炮生產商之一,克虜伯為德軍研製了數十種口徑達到200mm以上的重炮。各國也有相似的方案,美軍裝備的法制列車炮口徑達到340mm。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當然,這些大炮帶來的優勢是極其顯著的。彈頭重量增加,還經常使用延時引信,在命中目標數秒後才爆炸。這保證了對永備工事的毀傷能力,從而讓各國在發展大口徑榴彈炮這條路上更為堅定。為了攻克堡壘、要塞,當時的世界各國幾乎都沒有在直瞄火炮下功夫,而是花盡心思為榴彈炮開發半穿甲彈頭、穿甲彈頭以及各種延時引信、高性能炸藥等等。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一戰結束後,世界各大國對於發展大口徑榴彈炮的熱情似乎逐漸冷卻下來。300mm口徑以上的巨炮逐漸稀少,取而代之的是裝備更廣泛的150mm以上,240mm以下的榴彈炮。科技的發展使得這些榴彈炮的彈藥威力足夠滿足使用,因此一些巨型牽引火炮被完全取代。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在鐵路上的巨炮

一戰結束後,各國的陸軍榴彈炮口徑都採用了不同的標準,以適應各大國的彈藥體系。最具代表性的是英系口徑、美系口徑、德系口徑和蘇系口徑。英、美常用的榴彈炮口徑是75mm,105mm,155mm,德國沒有155mm的榴彈炮,卻裝備了與之相近的150mm榴彈炮。蘇系火炮截然不同,最常用的口徑是76.2mm,122mm和152mm。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雖然在這些不同等級的榴彈炮上各國都有分歧,但有一個口徑是真正做到了"一統江湖"的。各國在二戰中都用過203mm的榴彈炮:英國的Model 1917和Model 1918兩款榴彈炮,美國M115榴彈炮,德國SK C/34 203mm L60列車炮和蘇聯B4 203mm自行榴彈炮。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當時的機械化水平還不高,最缺乏重型車輛的德國乾脆把203mm榴彈炮搬上了火車,使用侷限性較大。蘇聯把榴彈炮搬上了拖拉機底盤,使得B4榴彈炮成為一款真正能伴隨步兵作戰的重型自行火炮。英美兩國的3款203mm榴彈炮為牽引式,但美國的十輪大卡車牽引203mm榴彈炮根本不在話下,英國只能使用數量不多的汽車配合馬匹來拖曳。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被稱為“斯大林之錘”的B4203毫米榴彈炮

縱觀全局,也就蘇聯的B4 203mm榴彈炮最具前瞻性。它採用了拖拉機底盤,最大野戰行進速度達到17.5公里,這使得它不再依賴汽車牽引。戰後的203mm榴彈炮也大多采用了這一方式,美製M110 203mm自行榴彈炮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大幅縮短了203mm榴彈炮轉入發射陣地和撤出發射陣地的時間。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M110 203mm自行榴彈炮

但是203mm榴彈炮幾乎無法突破一個瓶頸。彈藥威力大確實是它的一個優點,但相應的,它的彈丸重量相當大,如果再算上發射藥重量,基本上都達到了100kg。蘇聯B4榴彈炮的最大射速為1.5發/分,美製M110榴彈炮的最大射速為1發/分,持續射擊射速為0.5發/分。這還是裝備了半自動裝彈機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半自動裝彈機的輔助,靠人工基本上不可能完成1.5發/分的爆發射速。而即便是66式152mm榴彈炮,理論上每分鐘也能發射多達6發炮彈。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美國M198 155mm榴彈炮,射速可以達到6發/分鐘

這些152、155mm榴彈炮,射速往往在每分鐘6-9發之間,持續射速也在每分鐘4發以上。以美國的M795 155mm炮彈高達10.8公斤TNT的裝藥量來衡量,如此一來每門炮每分鐘可以投射64.8公斤~108公斤TNT,即便以持續射速來計算,每分鐘也能將43.2公斤TNT投送到敵方陣地上。而M106 203mm高爆彈丸裝藥僅有36.3磅TNT,約合16.5公斤,每分鐘僅能投送33公斤TNT,差距相當明顯。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而且隨着航空科技的發展,飛機可以攜帶更重、威力更大的航彈。一戰時期的航彈早已經不能跟二戰時期的航彈相提並論。在二戰時期專為攻堅研發的"高腳杯"炸彈重達6噸,次型"大滿貫"重量更是達到10噸!當然,現在用得最多的,250kg,500kg,1000kg,2000kg級航彈,威力遠超203mm榴彈炮。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二戰的美國B-24轟炸機

如果奪得制空權,針對重點地域的狂轟濫炸固然是少不了的。如果是炮羣展開飽和炮擊,毀傷力比轟炸小了幾倍。而且射程有限,攻擊半徑會受到相當大的限制。這就是為什麼威力巨大的203mm榴彈炮被徹底淘汰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現代科技的發展。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現代戰機的彈藥掛載量遠超二戰重轟炸機

塹壕戰早已經被捲入歷史的車輪,成為過去式,各種要塞也大多被作為歷史遺蹟、景點而開放。而即便是面對大量的敵軍有生力量,各種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和武裝直升機提供的支援早已經無死角地覆蓋戰場。即便是海軍,也再也用不上大口徑的艦炮——通過發射射程達數千公里的巡航導彈就已經能攻擊陸地縱深目標,何必冒着反艦火力抵近淺海發射炮彈?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105mm、122mm和152mm、155mm等旅一級、軍一級榴彈炮組成的榴彈炮羣動輒數十門,彈藥投射量更是比射速1發/分的203mm榴彈炮要多得多,更別説威力更大的大口徑火箭炮。加之炮兵雷達橫行、高精尖武器充斥在戰場的各個角落,203mm榴彈炮一開火幾乎就能被炮兵雷達鎖定,反炮兵措施一旦啓動,這些203mm榴彈炮極難在現代戰場上生存。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曇花一現的我國203mm榴彈炮

我國也曾經啓動過203mm榴彈炮的研製,命名為FGT-203mm榴彈炮。一共僅生產2門,全部供測試用。起初是牽引版,後續在美製裝甲車底盤上發展出了自行火炮版本。在測試中表現良好,但在最後還是被認為不適應現代戰場環境而轉入技術儲備。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雖然203mm榴彈炮在戰場上輝煌過,不過在最後,還是因為科技的發展和現代戰場的進步而被淘汰了。如今世界上還有相當多的國家和地區在使用203mm榴彈炮,但各國早已經停止發展該型火炮,一切耗材、彈藥都是庫存。在203mm榴彈炮逐漸淡出人類視野時,也許有人希望它能重出江湖,但現實就是現實,203mm榴彈炮已經被掃進了歷史的雜物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43 字。

轉載請註明: 戰場上曾經輝煌過的炮兵重器,203毫米榴彈炮為什麼就此沒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