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11日電(薄晨棣)近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通知》(簡稱《通知》),定於2020年至2022年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本次普查涉及範圍廣、參與部門多、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各實施主體準確把握普查技術思路、技術路線和技術特點,對於按時保質完成各項普查任務至關重要。為此,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技術組組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青海師範大學校長史培軍就相關情況進行了權威解讀。
應急管理部供圖
普查方案明確三個基本目標
史培軍介紹,過去一年多來,應急管理部會同多個部門和單位,組建了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技術組,凝聚100餘位專家的力量,論證編制普查相關方案。普查方案明確了三個基本目標,分別是:摸清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區域抗災能力,客觀認識全國和各地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
一是聚焦於自然災害風險的基本要素的底數調查。首先是自然災害孕災致災要素的底數,即孕育和導致主要自然災害發生髮展的基本因素,主要自然災害包括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和草原火災等。其次是重要承災體的底數,即可能承受自然災害打擊的對象情況,也就是常説的人口、房屋建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系統、資源與環境等,都是承災體需要調查的對象。第三是歷史自然災害的底數,即歷史上已發生的自然災害情況,調查的對象既包括不同行政單元的年度自然災害,也包括歷史上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事件詳情,例如每場自然災害的受災面積、房屋倒損、經濟損失等。通過普查,調查清楚自然災害風險這幾個方面的底數,獲得自然災害風險主要組成部分的詳細信息,為開展主要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和綜合風險評估以及防治區劃制定奠定基礎。
二是全面調查和評估各地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包括各級政府、社會和基層三方面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政府的能力體現在自然災害管理隊伍狀況、應急救援專業力量、應急物資保障能力、主要自然災害防治工程情況等方面,按照科學、可操作的原則設置具體的調查指標體系。社會的能力體現在能夠動員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參與到防災減災救災的情況,能夠調動的相關企業參與到防災減災救災的情況。基層的能力體現在鄉鎮和社區自然災害管理隊伍、相關物資保障、應急處置能力等方面的情況,還包括居民的自然災害風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等。這將是首次開展的覆蓋“全國-省-市-縣-鄉鎮-社區村-家户”的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調查評估。
三是通過開展風險評估和區劃客觀反映全國和各地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這裏包含了風險評估、風險區劃和防治區劃三方面的內容。風險區劃是對風險評估結果在認識層面的再次深入,而防治區劃是在風險區劃的基礎上為開展自然災害防治制定基準和確定佈局。從評估和區劃的結果來看,既包括主要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颱風等)單災種的風險和區劃,也包括多災種綜合風險和區劃,這兩方面是認識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的基本依據。風險評估過程中需要先開展危險性評估、暴露性評估、脆弱性評估等,能夠反映出構成風險的各要素的情況,進而反映出全國和各地區自然災害風險的大小、發展的趨勢、空間的格局和相對的位置等。
應急管理部供圖
對涉及自然災害風險的各要素進行專項平行調查
史培軍介紹,普查根據實施方案制定的任務內容開展。首先,對涉及自然災害風險的各要素進行專項平行調查,主要自然災害單災種致災要素調查、承災體調查、綜合減災資源調查、歷史自然災害調查並行開展。
其次,在調查的基礎上開展分析評估工作,各單災種風險要素調查後進行單災種危險性的評估,承災體調查後進行各地承災體分佈特徵和資本存量等的評估,綜合減災資源調查後進行各地減災能力的評估,歷史自然災害調查後進行各地歷史自然災害狀況的評估。
第三,在風險各要素評估的基礎上,從單災種高危險性、承災體高暴露性、減災能力薄弱、歷史自然災害高發羣發鏈發等方面,進行不同區域重點隱患的識別和評估,實施分區分級分類管理。
最後,在上述三部分的基礎上,開展單災種風險評估,通過區域整合和突出重點,形成單災種的風險區劃,進一步綜合考慮區域特徵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形成單災種的防治區劃。在單災種工作的基礎上,進行多災種綜合和區域承災體綜合,形成綜合風險評估結果,制定綜合風險區劃,編制綜合防治區劃。
充分應用遙感、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
史培軍表示,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覆蓋的災害種類多、涉及部門多、成果形式多、任務綜合性極強,因而在技術上進行了全面統籌和攻關。
一是充分綜合運用多樣化的技術手段保障任務實施。針對任務內容,工程勘測、遙感解譯、站點觀測、問卷調查、資料調查、統計分析、建模仿真、地圖繪製、抽查核查等多樣化的手段綜合運用。
二是內外業一體化技術同步開展。主要自然災害孕災致災調查中,內業的數據整理、遙感解譯與外業的工程勘探、實地踏勘等有機結合;承災體調查中內業的建築物輪廓勾繪與外業的災害屬性調查相互銜接;歷史自然災害調查中,內業的數據資料分析與外業的實地核驗交叉進行;減災資源調查中,內業的統計分析與外業的問卷調查同步推進。
三是自然要素與社會屬性兼顧。既考慮了自然災害孕育發生的自然要素,也考慮了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社會屬性;既調查和評估了自然要素的客觀規律,也調查和評估了諸如減災能力等社會屬性的現實現狀。
四是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充分應用。充分運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輔助各類調查和評估;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展示和管理功能,開展各類空間信息統一管理、分析評估和製圖;搭建雲計算環境,構建風險普查大數據管理與處理系統,實現全國調查和評估工作的實時在線處理。
這次普查工作將實現信息的全面空間化,將獲得空間覆蓋完整的城鄉房屋建築及主要公共服務設施的詳細信息,將形成相對完備的主要歷史自然災害庫,將全面調查評估各級各地區減災資源和能力,將實現自然災害綜合隱患評估和多災種綜合風險評估,這都將是這次普查的亮點。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對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作了全面部署,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將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科學佈局和功能區劃提供科學依據,也將為我國開展自然災害風險防範應對工作提供重要支撐。”史培軍説。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