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Grace
當前美國疫情依然凝重,不過因為黑人枉死事件,也將疫情重點搶光。其實現在的紐約,前線工作者依然奮戰在最前線,他們基於安全與健康的考慮,依然無從與家人團聚;每晚7點鐘,鄰居們依然敲鑼打鼓鼓掌,為前線工作者加油,一些志願工作者們也依然沒有放鬆,陸續運送物資支援。可能在您眼中,現在的美國如亂世,但另一面,我們依然要記錄下這些即將被遺忘的人。
Grace本來是一個家庭主婦,與世無爭,疫情卻讓她找尋到新的人生意義。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我好像重新認識了紐約,我以往對於美國社會「一向注重隱私」或是「資本主義導向」的印象也有所改觀。紐約的民眾有感於前線防疫人員的辛勞,進而發起了各種幫助、鼓勵醫療人員的行動??
前幾天下午,住在上西城的朋友傳信息來,説要給我看他家附近晚上 7 點的「掌聲」的影片;我把影片打開,喇叭和掌聲大聲得像是暴動,但畫面中只有一棟棟的公寓大樓,沒有看到任何人。大家都在家裏大聲鼓掌,若有陽台的人,則會在這時候到陽台吹口哨歡呼。
疫情一開始時,這個掌聲只在紐約的一小區出現,後來不同區塊的紐約客共同參與,以熱烈的掌聲向辛苦的醫療人員致謝,感謝他們為紐約做的一切。自從疫情爆發以來,我所認識的紐約有了一些改變──我説的改變不是按規定不能出門,而是像這種新的互助、互相鼓勵的行為在各個社區逐漸展開。
一、免費的紐約公寓提供給醫療人員
在疫情爆發之初,一些紐約客選擇離開自己紐約的家,到別州或是郊區避疫。這點並不令人意外,我比較驚訝的是,他們往往免費讓「從外地來紐約醫療體系工作」的人入住他們閒置的空屋。
在我所在地區的「媽媽臉書社團」裏,從 3 月開始就有這樣的貼文。有些公寓有兩到三個空房,原先住在裏面的人因為疫情暫時離開紐約,但裝潢和傢俱都是完整齊全的,在這時候也不太可能有人會想來紐約租房子,所以這些人就在臉書上詢問有沒有人需要這樣的空間,他們免費提供。其他媽媽就會舉手,説他們有親戚或是朋友自願從別州到紐約疫情重地的醫院工作,需要一個落腳的地方,然後大傢俬下從中協調細節。
這打破了我對於美國社會「一向注重隱私」或是「資本主義導向」的印象。到 4 月底左右,我在紐約不同區的臉書社團還是有看到類似的貼文,每次看都覺得暖心。
二、自主志願工作者團體製作防疫器材
前段時間,媽媽臉書團裏有人在找義工。我一直想為疫情做點什麼,但不知道從何開始,所以當看到有人找人幫忙時,我就自願舉手。
記得那天晚上,這個名叫 “ 3D Printing Task Force ” 的義工組織,其發起人傳信息給我。一開始我很霧煞煞,搞不清楚能幫什麼,也弄不清這個社團是做什麼的,看了他們網站、閲讀他們臉書社團的留言後,才知道他們是自主發起做醫療面罩,免費捐給醫療人員使用。這個組織裏,有人幫忙印製 3D 頭罩部分,有人幫忙組裝(後來發現不是組裝),有人捐物資。
我進去後,發起人説剛好那天有接到一個新的訂單(request),要我聯絡某位醫生,問他需要的面罩數量。傳訊後,醫生很快就回復説任何數量都好,等我的迴音。同一時間,另一位義工説她已經包裝好一包,準備明天送貨,我後來仔細一問,才瞭解整個過程是這樣:
面罩有不同種設計,最簡單的設計是一張透明塑膠面板,搭配一個 3D 印製的頭箍。塑膠板是從不同地方寄過來,有些比較薄,有些比較厚實,而 3D 頭箍也是有分好壞,有些印的品質不是那麼好,會讓醫療人員戴得不舒適;所以那位負責包裝的義工還得做品質管理,確認塑膠板的邊角不會太尖、割到手,不然這些大家印製的熱心物資若不能用,就很浪費。
這位是我第一次聯絡的醫生,後來他向我們表示感謝,並允許我們使用他的照片募款宣傳。
我在瞭解過程後,隔天聽其中一個義工説,我聯絡的那筆訂單數量已經到了,要我通知醫生來取貨。我傳了信息後,醫生回覆:「非常感謝你們做的這些,這些面罩會幫助我的醫療夥伴更舒服地和病人互動。」收到這則信息後,我的感動無法用言語形容,因為我只是傳傳信息,在臉書上做聯繫,竟然就可以幫助在前線的醫療人員。想到他們是在和死神奮戰,就我覺得我幫的忙好微小。
後來出現愈來愈多不同 request,有些來自醫院急診室的護士,有些來自地鐵站的警衞團隊。一開始我們沒有任何追蹤下訂與配送流程的系統,在我和其他義工加入後,我們開啓了一個 Google 的雲端 excel 檔案,在裏面記錄所有 request 的資料,像是這個 request 需要多少個面罩,面罩需要我們送到他們工作地方,或是他們自己會來取。
接下來,我們義工分頭做不同的事。有的像我一樣的,比較像是統籌,在接到新的 request 後,我們和醫療人員聯絡,然後和其他組裝的義工聯絡,看他們目前有多少數量,以及要多少天才能完成所需數量;等數量達到後,我再和醫療人員討論要如何取貨,若是需要我們運送的話,則需評估義工羣裏面有幾個人有車,這些有車的人可以負責把面罩運送到醫院,也可以負責把做好的 3D 頭箍送到組裝的義工手上。
一開始,社團所有對話都在一個小小的臉書 Messenger 聊天室進行,大家都是被疫情困在家的媽媽,就用照顧小孩剩餘時間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義工行動;後來因為在 Messenger 討論太混亂,我們就把整個討論地點移到科技公司愛用的 Slack。我雖是慕名 Slack 很久,但一直都在傳統產業做事,一直沒機會用到,所以一開始還有點不知道要用哪個頻道找哪一個義工問問題,還好多用了一下很快就上手了。
後來,因為有了一個新工作機會,我就和發起人説我得離開了。我加入這個團隊的時間其實只有短短几個禮拜,但已經足以令我感受到:即使我們只花少少的時間,付出一點點,都能幫上前線作戰的防疫人員。
包裝、分類好的面罩,等醫療人員或是運送義工來取件。
三、免費為醫療人員送飯盒
後來發現,想幫助前線工作人員的民眾似乎比我想象的還多。
自從政府只准餐廳做外賣生意,有一些餐廳直接關門,而另一些餐廳,我在他們的官網或是社交媒體頁上看到,他們只提供醫療人員食物。我先生再過一陣子就生日,他説希望生日吃得到甜甜圈,我找了一些平常我們會去的店,查查看他們有沒有運送服務;但我們倆都喜歡的那家就是隻提供食物給醫療人員,不做一般民眾生意,想要買還買不到。
雖然被疫情關在家的日子,總會想點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來排解無奈,但是和前線人員比,他們會比我們更需要甜甜圈來消消壓力吧。(不過最後我仍舊有找到可以送貨到家的甜甜圈店家,先生還是有個開心甜甜的生日,算是美好結局。)
最後,衷心為各位前線人員加油、鼓掌,也希望疫情能早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