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讓26歲飛行員決定搬家的原因居然是
全開放式書架,柔和的燈光讓人沉靜其中,“夢想改造”後社區圖書館的辦卡量翻了7倍多……昨天,記者在“走向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活動中看到,全新改造的浦東濰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顛覆了傳統社區文化中心的模式,成為年輕人喜愛的“網紅打卡點”,有飛行員甚至為了這裏決定搬家。
圖説:在創藝SPACE,一個網課正在錄製。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 攝(下同)
“一見鍾情”決定搬家
在熱鬧的八佰伴商圈附近,南泉路的老濰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其貌不揚,有十幾年的歷史。但最近,改造後全新亮相的活動中心則讓人眼前一亮。
只見它在外觀上使用半透明的金屬網板在頂部圍合出兩層露台空間,結合建築內透光,像燈籠一樣形成地標感。走進大廳,和傳統社區文化中心分割成若干獨立空間不同,只見這裏的“公共文化客廳”視線開闊,可以根據展出內容靈活“混搭”。
圖説:浦東濰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夢想改造”後成網紅打卡點。
記者瞭解到,改造後最受市民們歡迎的是二樓的社區圖書館。沿着簡約風的白色大理石拾級而上,只見嶄新的社區圖書館打破了老式圖書館借、閲分離的模式,全開放式公共空間一下子翻倍達到了近680平方米。
據瞭解,開館後圖書館新辦讀者借閲證是往年的7倍多。更讓讀者們開心的是,開放時間也做了調整,從早上8時30分一直開到晚上8時30分,白領們午休、下班都可以來這裏休閒讀書。
在社區圖書館裏,記者邂逅了一名26歲的飛行員江曉通。他告訴記者,他原本租住在其他區域,當中介帶他到文化活動中心附近看房後,他只是隨意進來走走看看,沒想到對高顏值、温馨的社區圖書館“一見鍾情”,馬上拍板搬到這裏居住。“只要有空的時候,我就來這裏坐坐;看看自帶的專業書,累了看看圖書館裏喜歡的歷史書等。”
時間管理打破空間界限
全新改造的濰坊社區文化中心提升的不僅是“顏值”,一種全新的運營和管理方式也應運而生。記者在活動中心的一個屏幕上看到,從上午到晚上關門,各種活動排得滿滿當當,連午休時間也沒有空隙。
在創藝SPACE,一個網課正在錄製,當天的主題是“青少年性現象”,主播正從“青春期的兩性交往”“青春痘可怕嗎”等方面,對青少年做性教育。
圖説:在“星空圖書館”,孩子們正聽故事媽媽講繪本。
在“星空圖書館”,孩子們隨意坐着、躺着、趴着,圍繞着故事媽媽聽聽繪本故事,聊聊自己的“小心事”。
在藝術坊,來自海通期貨的白領們正在製作永生花團扇,這是公司白領們要“秒殺”的團建項目。
圖説:在藝術坊,白領們正在製作永生花團扇。
記者注意到,“阿姨媽媽”們也在這裏找到了更好的感覺。在一個靈活調整的大空間裏,經過自然的隔斷,她們分為不同的組別,排練唱歌、小品、舞蹈,臉上洋溢着自信與歡樂。
濰坊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作為2019年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大賽“基層文化空間最佳案例獎”的獲獎設計案例,濰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將空間設計與社區人羣眾需求、活動功能定位相結合。“空間改造前,先通過對社區居民、羣文團隊、企業、年青人這四個羣體開展調研後發現,社區人羣對文化體驗的潛在需求旺盛,年青人和少兒均有不同口味的文化需求。根據調研數據,改建後的中心因地制宜分佈排練、演出、展覽、活動等各功能區域,營造濃厚的人文氣息,更多的年輕人羣帶着孩子走進社區文化活動中心。”
空間的改造升級更體現在圖書館運營模式的變化,管理方不只是事務性的管理,通過第三方專業機構的運營,他們不但要“引人氣”還要“引資源”,帶動周邊社區單位、居民的力量,營造“人人蔘與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氛圍,把這裏打造成一個完整的“社區文化園林”。
“建築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從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負。”透過“夢想改造”後的濰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通過彼此緊密相連的社區元素,人們的心走得更近、社區也更加温暖。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宋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