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媽媽了”:那些“粘人”的孩子,有多可憐?
為了見媽媽,喝洗潔精?
不用咂舌,這不是什麼家庭倫理劇裏的狗血橋段。
而是發生在傅首爾身上的真實童年。
在綜藝《婚前21天》裏,老劉無比疼惜地回憶着妻子傅首爾的幼年經歷:
“她説小時候她在外婆家,見不到媽媽。
她想媽媽,就喝洗潔精,弄得自己生病了,就能看到媽媽。”
原來傅首爾的父母很早就離婚了。
父親離家,母親再婚後,她就只能跟着外婆生活。
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媽媽的陪伴是傅首爾心中最温暖的回憶。
吃過糖的孩子,明白甜是什麼滋味,這便讓她更加渴望能見到媽媽。
有句話這樣説:
你和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和世界的關係。
你對爸媽抱着怎樣的感情,往往投射着你對生活就是什麼態度。
在長期的忽視和冷淡中長大的傅首爾,對父母的情感很複雜。
一方面渴望,依賴,小心翼翼。
另一方面卻又想掙脱,獨立,證明自我。
在辯論賽中,她氣場全開,火力十足。
可是你聽聽那些曾發生在她身上的事,傳達的卻是她骨子裏大多時候的不自信。
在團隊中,她是主心骨,是關照每一個人的“傅媽”。
可是當她用調侃的語氣,故作輕鬆回憶起童年那些不愉快的經歷,你又分明看到了無法掩飾的介懷和失落。
一直以來,傅首爾都是憋着一口氣往前衝。
認真而執拗地生活,打拼。
那是從小沒有獲得足夠關注的孩子,身上一種獨特的擰巴勁兒。
父母對於孩子,因為血緣和親情的天然連接,有着旁人無法取代的影響力。
而這份力量,冥冥中會最終決定,孩子如何去選擇未來的路。
一位不幸失去女兒的媽媽,在孩子的葬禮上會是什麼心情?
想想都覺得那種錐心之痛,定會叫人難過到無法呼吸。
可是在韓國歌手具荷拉的葬禮上,她媽媽的表現卻讓人難以理解。
不但精心打扮,還抓住機會拉着出席葬禮的其他明星合影。
原來 具荷拉的媽媽在她九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家。
二十多年對兒女不聞不問。
當初父親為了撫養費奔走全國,而無法照顧孩子。
小兄妹最後只能寄養在奶奶家裏。
具荷拉小時候
愛笑的具荷拉看起來懂事又貼心,在團隊裏總是温暖的小太陽。
可是因為對愛的渴望,她的內心卻是極度敏感脆弱。
正如她日記裏寫道的:
我好想媽媽,想感受媽媽,一直在喉嚨裏面受傷,不吐出來,只有夢話。我比誰都更迫切地想要這種感受。
雖然有着哥哥和奶奶的關愛,但這仍無法取代父母在具荷拉心中的地位。
始終走不出精神創傷的她,覺得自己根本就不值得被愛。
於是遇到渣男,低頭;遇到霸凌,也低頭。
忍到最後,將自己也葬送。
還記得電影《少年的你》中,小北對陳念説了一句讓人動容的話。
他説: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其實,父母對於孩子何嘗不是這樣。
當你想要奔向世界的時候,他們用愛與信任為你託底。
而給予足夠的陪伴便是一切的基石。
讓孩子感受到關愛,獲得安全感,他才不會那麼容易被這個並不算太善意的世界輕易傷害。
在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有一個得到高讚的回答,説了這樣一個故事:
答主在剛出生那會兒,家境不好。
父母為了爭取到更好的機會,雙雙自學考注會。
因為沒有上過大學,基礎差,爸媽為此整整考了七年。
每天一家人吃飯的時候,除了聊孩子的學校生活,就是交流習題。
而且爸媽當時都很樂觀,雖然學業繁重卻從不抱怨。
總是變着法兒把知識點,變成生活的小段子,穿插在有情調的生活中。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答主自然覺得讀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一直以來,她不但成績優秀,而且陽光開朗,輕鬆地當着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然而18年後小妹出生了。
這時候家裏條件已經相當不錯,爹媽已經不像從前那麼拼了。
身材發福不説,還成天電子產品不離手。
小妹每天看到的,不是躺在牀上追劇的媽媽,就是攤在沙發上玩遊戲的爸爸。
結果小小年紀,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除了大人的手機。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説過:
你是什麼人,你的孩子就是什麼樣的人。
其實更準確的説,應該是:
父母有什麼樣的狀態,你的孩子就是什麼樣的人。
因為年齡和經歷所限,孩子沒有能力判斷父母的對錯。
無論你積極上進,還是邋遢懶散,對於一張白紙的小孩來説,都是照單全收。
父母為孩子營造的環境,會成為孩子未來重要的人生底色。
他會以此為出發,帶着這份認知去感受周遭,認識世界。
李子勳在《人生困境整理術》這本書裏有一句話很有意思,他説:
你恨誰就會像誰,你愛誰也會像誰。
不管是恨還是愛,都會強化我們內心的某種感覺。
不斷強化的結果是,自己成了他。
對於陪伴孩子成長的爸媽來説,他們與孩子的親密感和影響力是天然而成的,無可替代。
某種意義下,父母就是孩子的命運。
文學大師莫言,曾分享過自己和母親的一段經歷。
莫言父母
小時候跟着母親去集體的地裏揀麥穗。
結果母親被身材高大的看守打到嘴角出血,痛苦而絕望地坐在麥地裏,站不起來。
而那人沒收了他們揀到的麥穗,吹着口哨揚長而去。
等多年後,再遇上當年動手的人,他已經是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
莫言想去找他報仇,可母親拉住了他,平靜地説:
“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莫言
作家劉娜曾説過:“好媽媽,從不把奉獻和犧牲掛在嘴上,而是把陽光和美好佩在身上。讓被她的能量輻射的孩子,明媚健康地走在路上。”
既有與失意的生活,冷峻對峙的勇氣,又有跟過往的歲月握手言和的豁達。
這才是父母能傳遞給孩子最美好的人生禮物。
高曉松也曾講過一個讓他頗為感動的事。
當時他打算認捐一位四川的貧困小姑娘上大學。
後來,他接到女孩的電話,得知她如願考入浙大。
但並不打算接受高曉松的幫助。
原來已經有一位寧波叔叔資助她了。
雖然再多收些錢,沒有人會發現,而且能極大地改善她家的清貧生活。
但是女孩説,爸爸告訴她:
“人一次不要臉就會有第二次就會有第三次。
所以一次都不能不要臉。”
父母對生活的態度裏,藏着孩子的認知和三觀。
你現在決定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對他説的每一句,做的每一個件事,都可能成為他未來解讀這個世界的通道。
看過一則特別感動的兒童詩:
每天睡覺前
我都對媽媽説夢裏見
可是在夢裏
我老飛到別的地方去玩
對不起呀
媽媽
你永遠想象不出,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分量到底有多重。
他就連夢裏的承諾沒有兑現,都要鄭重地道歉。
因為天生的親暱,孩子的耳濡目染,讓我們的言行很大程度上會成為孩子模仿的範本。
他會用從父母那裏學到的方式,與這個世界相處。
美國作家科恩在《無條件養育》中説:
我養育你,是因為而且只因為我是你的母親。
我愛你,我要你幸福,而不是成為我心中的樣子。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全力以赴後會發現,受益的不止是孩子,更是我們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