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家長應該都有這樣的體驗,帶孩子出門易,讓他回家卻難。一到自由世界裏,孩子就撒了歡地玩,催他回家怎麼都不願意。
每到這時候,面對孩子哭鬧不成就耍賴的場景,父母就會使出殺手鐧:“你不走,那媽媽走了”,然後説到做到,轉身就走。
孩子可能一開始還會試探,但看媽媽真走遠了,立馬就心裏發慌,趕緊跟上。
看起來這場決戰是家長勝利了,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這句話效率雖高,但孩子也很受傷,不論於心理還是生理都不利。
説實話,這句話的確管用,不論之前鬼哭狼嚎還是滿足打滾的熊孩子,一旦看到父母決絕的背影,就會立刻收起任性跟上去。
不過,為了這樣的效率傷害孩子就不值當了,父母不要以為傷害看不見就不存在,千萬別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成長。
1)消磨安全感
孩子貪玩是天性,也不懂時間是什麼概念,出現一玩上就不願意回家的情況極其正常。
父母用這句話讓孩子聽話,從本質上來説是種情感威脅。在孩子聽來就像:“你再不走,媽媽就不要你了”、“你這麼不乖,媽媽就不愛你了”。
上一秒媽媽還在耐心催促自己回家,下一秒就放出如此狠話,時冷時熱,孩子能不患得患失嗎?
每説一次,都在消磨孩子的安全感,他總會擔心是不是哪天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要我了。
2)讓孩子脱離視線,可能發生危險
聽鄰居説,他家小孩額頭上那個疤,就是小時候這樣磕的。在公園玩,快到晚飯時間了,孩子還不肯回家,撂下一句“你不走,我走了”轉身就往家走,她知道孩子很快就會跟上來。
然而,着急的孩子路沒走穩,絆着石子就磕到了旁邊的馬路牙子上,額頭出血縫了好幾針,現在都只能用額側的頭髮遮一遮。
孩子本就是弱勢羣體,無論環境還是陌生人,對他來説都存在威脅。外出時父母怎麼敢放任孩子脱離自己的視線範圍,要知道,往往意外的發生只需要幾秒。
3)用多就不靈了
孩子也不傻,父母不實質性解決問題,每回都用這樣的方式跟孩子鬥智鬥勇,遲早有一天會被識破。
孩子知道你不會真走之後,這招再怎麼用也不靈了,反而還會讓他覺得你不講信用。
甚至有的孩子也學會這一招,知道威脅是對付親人的最好辦法,以後遇到類似情況也可能如此逼迫父母就範。
説白了,教育就不是件省心的事,要想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不可能立竿見影。唯有讓孩子真正理解所以然,他才會主動配合,這也是一勞永逸的事。
1)提前約法三章
帶孩子出門前,父母就要給他打好預防針,約定好什麼時候回家。或者告訴孩子半個小時後回家,剩20分鐘時再提醒一遍,孩子心裏有了預警,更容易接受。
當然,立了規矩要想讓孩子遵守,家長平時也要做一個守信用、守規矩的人,可不要雙標哦~
2)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其實孩子的不配合,大多源於溝通方式不對。你想啊,玩得正開心呢突然要回家,誰願意?如果家長還用下命令的口吻,可想而知孩子會是什麼反應。
因此,你應該這樣跟孩子説:媽媽知道你還想玩,但現在已經5:30了,爸爸馬上就要回家吃飯,如果我們再不回去,晚上就要餓肚子了,明天我們還可以來這裏玩呀~
只要你把為什麼要這樣做告訴孩子,他是會理解的,最後給出承諾,也能消除孩子的不快。
3)轉移注意力
這種方式對孩子來説也很管用,比如孩子玩得正歡,你可以告訴他:“我們一起去家樓下的超市買點東西,好不好?”
只要你給出的條件足夠有吸引力,孩子就會樂不顛兒地答應,到時候順勢回家就好了。
上述的這三種方法可能沒那麼見效,但只要有耐心,孩子終將理解。
反觀第一種威脅的方式,雖説效果確實不錯,但孩子受的傷害卻是不可逆的,也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下次孩子外出不肯回家還是一樣的,何不嘗試換種思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