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歐存在緩和意識形態紛爭的現實空間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0日開始了英國和丹麥之行,他此訪的主要目的就是勸説這兩個國家配合美國大戰略,擴大抵制華為和歐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遊説,向歐洲施加更大壓力。
保持與歐洲的良好關係對中國很重要,而歐洲也有同樣的利益需求。在美國拉歐洲對抗中國與中國穩定歐洲的對華態度之間,北京顯然有更多的行動槓桿,也有更多國際關係內在邏輯的支持。
美國在對華問題上大搞地緣政治,然而地緣政治格局本身就不支持歐洲與美國聯手製華。早就難以主導世界的歐洲,能夠更加容忍中國的崛起。而最能夠克服雙方地理遙遠的是貿易和經濟合作,雙方從中獲益顯然是主導方面。中美緊張對歐洲有有利的一面,歐洲超脱於中美衝突之外比它對美選邊站更有利於擴大其自身的戰略空間。
美國把中西意識形態紛爭當成動員歐洲國家加入反華陣營的主要工具,它既廉價,又方便在西方語境下大規模使用,而且對普通歐洲人來説有較強迷惑性。這使得中國儘量緩和中歐意識形態紛爭越來越重要。
中歐政治制度、歷史傳統都不同,存在意識形態分歧無可避免。但中方可以積極探索緩和中歐意識形態紛爭,儘量將它保持在分歧的層面上,不使其升級為糾紛和衝突,尤其要避免中歐形成意識形態對抗。
歐洲文化並非從根本上排斥意識形態的多元,尊重主權、反對外來干涉、尊重聯合國、重視多邊主義等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視為中歐的共同語言。像當年蘇聯向全球推廣社會主義那樣向發展中世界強行推廣“自由民主體制”,這更多是“西方”的主張,是美國推行全球霸權所帶動的跨大西洋衝動。
現在美歐矛盾在逐漸加深,歐洲自身的利益受到華盛頓的壓制,加強獨立自主成為歐洲維護自身權益的一個方向。意識形態從本質上説都是緊扣利益的價值主張,它的外延再遠,但離不開利益的根。當美歐利益分歧越來越大時,它們就不可能在意識形態上是鐵板一塊,美歐同中國的意識形態紛爭即使表面上相似,但深層動力和利益指向也會是不同的。
中國政治制度和價值體系有別於歐洲,但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不對外搞意識形態輸出。中國意識形態中有許多內容與本國傳統相關聯,服務於本國的發展與穩定,它們不具有對外擴張性,不是中國改造世界的工具。這為中歐緩解意識形態衝突提供了真實空間。
我們認為,今後中國要加強與歐洲的意識形態溝通,讓對方更加理解我們一些做法在中國特定環境和發展階段的必要性。歐洲國家對中國為促進歐洲社會對華友好的一些具體工作比較敏感,甚至當成“滲透”來看待,相關方面我們是可以積極調整的。中方需實事求是,以效果為導向,讓中歐友好的促進工作更受歐洲人歡迎。
對歐洲存在極端反華言行,我們該駁斥的駁斥,該反制的反制,同時總體上我們要接受歐洲社會就是這個樣子,並且尊重它們的社會內部對華態度的多元。當對華更強硬的一派一時得勢時,我們不妨耐心些,等待情況的自然反彈。
緩和與歐洲國家的意識形態紛爭,這需要中國展現出更多胸懷和智慧。我們要認識到朝此方向努力的必要和緊迫性,也要看到它的現實可能性。中歐之間可以有圍繞人權吵吵嚷嚷的相互爭辯,但不要讓這些爭辯太傷感情,莫給一些勢力用它們來定性中歐雙方“勢不兩立”的機會,這是中國有可為的,而且歐洲在這方面某種程度的配合也是可期的。
美國為全面打壓中國正在進行對外政策調整,中國反制美國打壓的調整也需及時跟上。我們搞好中歐關係,會反過來給美國最終在對華問題上改弦更張施加壓力。美國執政精英試圖發動新冷戰是不義之策,它終將嚐到失道寡助是什麼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