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候“輸不起”,長大如何面對失敗?父母糾正別用錯方式

從小到大你有沒有經歷過失敗,相信大家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經歷過”。而失敗以後你會有怎樣的反應,是面對還是逃避那?

生而為人,我們難免會經歷一些失敗的結局,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如何處理和麪對,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面對失敗,就要教會他們怎樣去解決問題。

常常會聽到有些家長感嘆:“現在的孩子怎麼都這麼嬌氣,説不得也打不得,僅僅是説了一句就在那裏哭鬧不止,這以後可怎麼辦那!”

是啊説實話,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可再看看孩子們,心理上卻是越來越脆弱。

孩子小時候“輸不起”,長大如何面對失敗?父母糾正別用錯方式

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正逐步形成,到了2歲,他們就會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就會很難過、失落,甚至是哭鬧不止。

表妹陪4歲的兒子玩拼裝,兒子在拼車體的一部分,表妹在拼人行的一部分,最初還有説有笑的其樂融融。但是不一會表妹就發現兒子的熱情越來越低了,直到車型拼了剛一半,就直接往地上一扔,皺起了眉頭不想再玩了。

原來他以為能超過媽媽,可是後來發現媽媽越來越快,就有些沮喪放棄了。

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見各種各樣的挫折,或者失敗,也可以説我們成長的歷程,就是經歷一個個失敗累積起來的。所以,作為爸爸媽媽教會孩子怎樣面對挫折,就顯得尤為重要。

孩子小時候“輸不起”,長大如何面對失敗?父母糾正別用錯方式

為什麼失敗會對孩子如此“重要”那

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叫:失敗是成功之母。可是很難對孩子講清楚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失敗為什麼是成功之母那?其實,只有經歷一連串的失敗,才會有後來的成功。

從另一種意義上説,孩子成長過中得到後來的成功,就必須經歷前期的失敗,比如學路摔跟頭叫失敗、吃飯時飯菜不小心灑在地上叫失敗、別的孩子學習好自己學習差也叫一種失敗,諸如此類,他們成長中的每一次嘗試,都會經歷很多的失敗。

要是孩子沒有正確處理這些失敗帶來的負面情緒,最後很容易使TA們形成“畏懼失敗”的思維常態。那麼如此下去,孩子只會做自己擅長的事,對自己不懂、不會的事不敢大膽去嘗試,一直沉浸在舒適的區域。

孩子小時候“輸不起”,長大如何面對失敗?父母糾正別用錯方式

就像原本以後人生中會有很多路要走,卻最後固步自封。

怎樣讓孩子擺脱這種“困境”

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想得到別人的讚許,喜歡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孩子當然也不例外。發現孩子在做一件小事時非常用功,我們可以適當的給予他們鼓勵,不用過度干涉。而有時孩子總想拿第一名,可是現實卻不能事事如意,他的心緒必然會受到影響,這時候父母正確的讚賞方式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不恰當的讚賞方式會對孩子有怎樣的影響

德國教育家卡爾威特曾表示:不是聰明的孩子要讚賞,而是讚賞使孩子變得更加聰明。

一個不正確的讚賞方式,會讓孩子“輸不起”,而一個正確的讚賞方式,則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對於孩子的讚賞,父母首先可以應用到具體的方面,像“今天學會刷碗了很棒”;其次應該讚賞他們的成功,不是天生帶來的天賦,像“你這次玩的玩具比上次強多了,很不錯”。

那像一些錯誤的讚賞方式,就可能會這樣會説:“我們家寶寶很厲害,比別的小朋友都強”。沒有具體突出某一方面。

孩子小時候“輸不起”,長大如何面對失敗?父母糾正別用錯方式

鄰居家的孩子小強8歲了,最近學會了下象棋,因為經常看爺爺怎麼下,他也耳濡目染,就讓媽媽給他買了一盤象棋,找小朋友去下,甚至年齡大點的孩子都下不過他。有時媽媽看見就表揚他“我們家小強真聰明,一學就會。”

時間長了,小強就有些驕傲了,上課也不怎麼聽講,滿腦子都是又想打敗誰。後來他挑戰高年級的孩子,沒想到輸的一敗塗地,後來就不想再玩象棋了。

“真厲害”“真聰明”這些詞彙聽多了,孩子們會覺得自己的成功都是因為天賦好,把自己想象在制高點上,可一旦經歷失敗,就像從制高點上直接摔下來,往往後果也很嚴重。所以,當孩子有一點小小的成就,應該讚賞他是努力的結果,具體在那一方面。

比如這樣説:“小強你這次贏了,我和你都很開心,這是你努力學習得來的結果,以後繼續發揚你會變得更好。”

父母要敢於接納孩子失敗的情緒

如果小強的媽媽發現小強失敗了,就加以責備、斥責,本來孩子心情就非常低落,父母這樣的話,無疑是給孩子傷口上撒鹽,反而讓孩子的心緒更加低落。

我們常常講:家庭是心靈的港灣,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當孩子面臨挫折,連父母都瞧不起他,就會想難道自己真的一無是處!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失敗,孩子這個時候是敏感的,如果父母口是心非的説不在乎、沒關係,都能讓孩子感受出你的真實想法。

所以,孩子失敗後,我們先別忙着教導,端正自己的態度,做到真的的接納,包容他們遭遇的挫折和失敗,之後再教給孩子怎樣接受失敗、面對失敗。

孩子小時候“輸不起”,長大如何面對失敗?父母糾正別用錯方式

讓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對待失敗

英國一名心理治療師,尼克·盧克斯摩爾曾説:“無休止地保護孩子失敗,對他們是有害無益的,當失敗再次降臨時,孩子們就會感覺很羞恥、無法理解和難以接受。”

父母也要讓孩子體會下失敗的情緒,但後續要讓他們認識,一次失敗並不可怕,失敗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説明不了什麼。等孩子情緒稍微平復,我們就可以用成長型思維教導孩子。

有位美國兒童心理學教授,在實驗後表明:孩子每一次突破了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新技能、迎接新挑戰,大腦中的神經元,就會形成新的、強有力的聯結。長此以往,他們就會變得非常聰明。

孩子小時候“輸不起”,長大如何面對失敗?父母糾正別用錯方式

其實,任何事情都離不開自己的學習和努力,這個世界充滿着各種各樣對學習和成長的挑戰,這也就是“成長型思維”。只有這些孩子在“舒適區”的失敗,才有了他們在未來的可喜成績。所以,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反而是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最後,每個人的孩童時期,説長不長,説短也不短,就看看有沒有引起我們的重視。孩子的每次逆境和挫折,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很重要。是任其自由發展,還是吃一塹長一智,就看父母怎樣去引導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58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小時候“輸不起”,長大如何面對失敗?父母糾正別用錯方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