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29日電(記者 張希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總經濟師、住建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李秉仁29日在第三十一期城市化研討會上指出,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歷史文化和優秀建築的保護。
資料圖 文化遺產:中國鼓浪嶼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第三十一期城市化研討會由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國全國委員會委員、紐約地標保護委員會委員埃迪・沙米爾-巴隆以及來自中國城市化和建築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建築提升市民生活品質”主題展開研討。
李秉仁説,回顧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走過的路子,城市化、城市建設發展太快了,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因此,在城市化過程當中,我們更要認真總結應驗。
埃迪・沙米爾-巴隆介紹了美國紐約地標保護委員會在歷史建築保護方面的探索與貢獻。她説,該委員會認定地標時,依據歷史建築的特點將其劃分為歷史區、個性地標、內部地標和風景地標,並表示今後將考慮納入可持續性、全球變暖、文化遺產價值等指標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城市化委員會專家顧問秦佑國以圓明園遺址公園的保護為例,認為古建築或地標的保護應從文物價值、美學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影響等方面理性對待,審慎研究中國國情,特別要堅持實事求是這一基本原則。並表示,中國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能避免貧民窟的出現,就是對人類做出的最大貢獻。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教授級高級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張祺結合實踐案例,從“大環境、小建築”“小建築、大環境”“大建築、小環境”三個維度強調了建築、環境與人是共融共生的重要性。
中國鄉土藝術協會文化產業部副主任、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趙譽人説,建築應具有外在觀賞和內在使用兩個功能,理想的住宅應該在光源、通風和結構佈局方面做到科學合理。他表示,對人類越來越遠離自然,過分依賴城市功能的趨勢表示憂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