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頓湖,德軍東線戰場最後一次進攻,蘇軍10天激戰挫敗對方

接上文希奧利艾防禦作戰,為蘇軍日後波羅的海沿岸戰役打下基礎

巴拉頓湖戰役是自庫爾斯克戰役後蘇軍難得的方面軍級防禦戰役,也是德軍在東線戰場上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德軍希望藉此擊敗當面蘇軍,延緩蘇軍對其南翼進攻節奏併為本土南部防禦爭取時間。

巴拉頓湖防禦戰役

此戰,德軍出動了黨衞軍坦克第6集團軍、第6集團軍以及坦克第2集團軍一部,在主要突擊方向18千米正面集中了坦克1370輛,平均每千米擁有76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筆者注:德軍在庫爾斯克密度也只有50-60輛每千米)以及火炮140-150門。蘇軍烏克蘭第3方面軍考慮到敵方突擊集團有大量坦克和強擊火炮,而己方坦克數量僅為對方一半,所以建立了強大的反坦克預備隊。

方面軍主要各部部署如下

近衞第4集團軍,下轄3個步兵軍、1個築壘地域,炮兵有1個突破炮兵師、1個加農炮兵旅、1個迫擊炮團、3個反坦克殲擊炮兵旅和1個反坦克殲擊炮兵團。

第26集團軍,下轄4個步兵軍(步兵第30、104、135軍),1個自行火炮旅,炮兵為1個突破炮兵師、1個加農炮兵旅、1個榴彈炮兵團、1個迫擊炮兵旅、5個近衞迫擊炮兵團、1個迫擊炮團、3個反坦克殲擊炮兵旅和3個反坦克殲擊炮兵團,裝備.火炮和迫擊炮1213門。整個防禦寬度44千米,方面軍將坦克第18軍(坦克和自行火炮75輛)配置在第二防禦地帶。集團軍佈置成一個梯隊,第一地帶6個師防守,第二地帶4個師防守,縱深不超過10-15千米,每千米火炮密度28門。平均每千米佈設防坦克雷730枚和防步兵雷670枚,最重要方向,上述密度分別達到2700枚和2500枚,比在庫爾斯克增大了0.5-1倍。不過火炮密度與坦克密度小於庫爾斯克防禦戰。最終德軍僅突破該集團軍的戰術地幅,縱深前進約30千米。

第57集團軍,下轄3個步兵軍和1個摩托化步兵旅,同時還有1個坦克團、2個自行火炮團,1個加農炮兵旅、1個榴彈炮兵旅、1個加農炮兵團、1個榴彈炮兵團、1個迫擊炮團和2個反坦克殲擊炮兵團。

所有步兵軍的戰鬥隊形分成兩個梯隊,步兵師1-2個梯隊。防禦戰術縱深10-15千米,第一梯隊師防守的主要地帶縱深5-7千米。各種障礙物縱深10-15千米,佈雷密度遠遠超過庫爾斯克防禦戰,每千米達到2200枚反坦克地雷和2100枚防步兵地雷。

德軍在巴拉頓湖遺棄的虎式坦克

以下就步兵第30軍(隸屬於第26集團軍)的佈置做一介紹。

步兵第155師在第30步兵軍第一梯隊內轉入防禦,防禦寬度6千米。為了建立能夠抗擊敵坦克密集衝擊,全師戰鬥隊形編為一個梯隊。第一梯隊內的步兵第436和659團(每團2個營)防守第一道陣地。第786步兵團擔任軍預備隊,用來防守師地帶內的第三道陣地和完成軍地帶內突然出現的任務。

第一梯隊各團都建立了兵力不大的總預備隊(1個自動槍連)和團炮兵羣。師炮兵羣配置在防禦地帶中央,第二和第三道陣地之間,坦克威脅方向上等。反坦克炮兵預備隊(由獨立反坦克殲擊炮兵營組成)和快速障礙設置隊配置在第三道陣地上,靠近師左翼。

在師的第一梯隊團和營建立了防坦克支撐點,每個支撐點由1個步兵連、3-5門火炮、1個反坦克槍排和1個迫擊炮排組成,主要用於封鎖主要道路和敵坦克可能衝擊方向重要地段。

而該軍的另一個師-近衞步兵第36師戰鬥隊形則不一樣。師處於軍戰鬥隊形中央,防禦地帶寬度4千米。師成三個梯隊編成,各團則成一個梯隊。師防守三道陣地,每道陣地1個步兵團防守,各道陣地都構築了防坦克地域(每個地域至少1個炮兵團),梯次縱深配置。

軍的另一個師近衞步兵第68師位於軍左翼,防禦寬度10千米。由於是敵軍次要進攻方向,所以師戰鬥隊形成一個梯隊,未建立師炮兵羣,炮兵分配給各團,組成團炮兵羣,師預備隊由1個營組成,反坦克炮兵預備隊和快速障礙設置隊配置在戰鬥隊形中央,距前沿6千米。

蘇軍反坦克炮進入巴拉頓湖

鏈接-蘇軍步兵部隊戰鬥隊形

步兵第64軍:第一梯隊2個步兵師,第二梯隊1個步兵師,總預備隊無,軍炮兵羣1個炮兵旅,團炮兵羣無,反坦克炮兵預備隊1個自行火炮團,快速障礙物設置隊1個工兵排,防坦克支撐點無

步兵第135軍:第一梯隊2個步兵師,第二梯隊1個步兵師,總預備隊無,軍炮兵羣2個炮兵營,團炮兵羣無,反坦克炮兵預備隊1個反坦克殲擊炮兵團,快速障礙物設置隊1個工兵排,防坦克支撐點2個

近衞步兵第35軍: 第一梯隊2個步兵師,第二梯隊1個步兵師,總預備隊無,軍炮兵羣火箭炮團的火力預備隊,團炮兵羣無,反坦克炮兵預備隊1個反坦克殲擊炮兵圖團,快速障礙物設置隊1個工兵排,防坦克支撐點無

近衞步兵第73師: 第一梯隊2個步兵團,第二梯隊1個步兵團,總預備隊1個教導營,軍炮兵羣無,團炮兵羣5個炮兵營,反坦克炮兵預備隊1個炮兵連,快速障礙物設置隊1個工兵排,防坦克支撐點3個。

10天的防禦戰,德軍在付出了4萬餘人、坦克和強擊火炮400餘輛、火炮300餘門的重大代價,只是在威廉湖以南突入蘇軍縱深12千米,在沙爾維茨運河以西突入縱深不到25千米。這場戰役,為蘇軍繼續向奧地利和德國南部進攻創造了良好條件。

蘇軍繳獲的德軍6管150毫米火箭炮

鏈接-蘇軍步兵部隊1945年3月在巴拉頓湖防禦戰術密度

步兵第64軍:每千米正面0.9個步兵營、17.2門火炮和迫擊炮(不含50毫米)和4.4門反坦克炮

步兵第135軍: 每千米正面1.2個步兵營、17.5門火炮和迫擊炮(不含50毫米)和5.5門反坦克炮

近衞步兵第35軍:每千米正面1個步兵營、19門火炮和迫擊炮(不含50毫米)和0門反坦克炮

步兵第30軍:每千米正面1.5個步兵營、30.8門火炮和迫擊炮(不含50毫米)和0門反坦克炮

步兵第233師:每千米正面1.8個步兵營、15門火炮和迫擊炮(不含50毫米)和5門反坦克炮

步兵第74師:每千米正面0.8個步兵營、8門火炮和迫擊炮(不含50毫米)和3.5門反坦克炮

戰爭第二、第三階段是蘇軍不斷取得勝利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蘇軍防禦主要有了下面一些改進:

首先,戰役佈勢更加合理,在保證有足夠力量在第一線抗擊敵軍首次突擊外,還留有強大的二梯隊和預備隊;

其次改進了防禦陣地編成,在戰術地幅內增加了第二防禦地帶,加大了戰術地幅縱深,提高了防禦穩定性,

再次是堅決向受敵威脅最大的方向集中兵力兵器,從而建立起綿密的火制地帶,可以對進攻的敵軍實施更猛烈的火力打擊;

最後是完善防坦克地域,使之成為抗擊敵坦克進攻的堅固堡壘。

當然與蘇軍二戰出名的大縱深進攻作戰相比,蘇軍的防禦作戰總體來説可圈可點之處有限。戰後,雖説蘇軍進行的大演習都是設想反擊假想敵進攻,但實質卻是現代化的大縱深進攻作戰,而人們耳熟能詳的蘇軍防禦戰經典戰例基本停留在了一些大城市的保衞戰中!

全文完,多謝觀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21 字。

轉載請註明: 巴拉頓湖,德軍東線戰場最後一次進攻,蘇軍10天激戰挫敗對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