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販銅像被扔進河裏:當年英國為何摻和非洲奴隸貿易?

在美國爆發反對白人警察對黑人暴力執法的抗議後,全球多國民眾也走上街頭抵制種族主義。數萬名抗議者在上週日齊聚英國的倫敦、曼徹斯特、布里斯托、愛丁堡等多座城市。

最引人注目的抗議活動是,布里斯托一名數世紀前非洲奴隸販子的雕像被抗議者推倒,又被扔進當地港口。在谷歌地圖中,商人愛德華·科爾斯頓的這座銅像已被重新定位至當地的河中。

事實上,在位於英格蘭西南部的布里斯托,科爾斯頓多年來都處於爭議的焦點。而這座港口城市也是英國曾經奴隸貿易中的重要一環。

在17世紀上半葉,英國人原本更看重非洲商品的利潤,包括象牙、黃金、染料等,並與當時其他歐洲海洋強國,包括葡萄牙、荷蘭、丹麥等展開激烈競爭。1640年代,荷蘭商人將甘蔗種植和加工技術帶到英國殖民地巴巴多斯,並向當地種植園引入奴隸制。

據英國國家檔案館資料介紹,巴巴多斯種植園起初從英國僱傭罪犯來種植甘蔗,但隨着種植範圍日益增長,罪犯已無法滿足勞動需求,英國從而介入非洲奴隸貿易。

在奴隸販賣歷史上,葡萄牙和英國是兩個最“成功”的國家,兩國販運到美洲大陸的非洲人口占全部運送人口的70%。其中英國共運送310萬非洲人前往加勒比海地區、北美和南美的英國殖民地以及其他國家,最終只有270萬人抵達目的地,其餘在途中去世。

英國本土也有許多港口參與奴隸貿易,其中最重要的三個是倫敦、布里斯托和利物浦,這三大港口也因為奴隸貿易變得富有。

1636年,在奴隸貿易尚未發展之時,科爾斯頓出生於布里斯托富裕的商人家庭,長大後搬到倫敦建立了一家外貿企業。1680年,科爾斯頓加入皇家非洲公司,並一路晉升至最高級別的執行崗位。該公司曾一度在英國壟斷非洲西海岸的黃金、象牙和奴隸貿易。

據《衞報》介紹,在1672年至1689年期間,皇家非洲公司向加勒比海和美洲地區出售約10萬名西非地區奴隸, 包括婦女和兒童,胸前印有公司名稱縮寫“RAC”。由此,非洲人在美國等國家開始了世代被奴役的漫長征途。

在該公司任職的12年間,科爾斯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隨後開始放貸生意,並轉型為慈善家,曾向布里斯托和倫敦的學校及醫院捐款。1721年去世前,科爾斯頓又將遺產贈予慈善機構。在布里斯托當地,以科爾斯頓命名的地點包括學校、音樂廳、寫字樓和街道等。

為紀念科爾斯頓的慈善工作,布里斯托市在1895年為其打造5.5米高的青銅雕像,就矗立在科爾斯頓大道上。

科爾斯頓的銅像

而反對者認為,雖然科爾斯頓對布里斯托這座城市有貢獻,但考慮到他和奴隸販賣的聯繫,他不配獲得豎立雕像的榮譽。上週一份收集了數千個簽名的請願書寫道,科爾斯頓在這座擁有多元文化的城市沒有容身之地,雕像“應該留給那些帶來積極變化、為和平、平等和社會團結而戰的人”。

布里斯托爾市長馬文·里斯在聲明中表示,他知道移走雕像會引起意見分歧,但“重要的是,那些認為雕像侮辱人的意見也應該得被傾聽”。

7日當天,當科爾斯頓的銅像被繩子拉倒後,一名抗議者還用膝蓋壓住銅像的頸部——這讓人聯想到美國抗議潮的起源,即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在明尼蘇達州被一名白人警察用膝蓋壓住頸部後身亡。

布里斯托博物館解釋稱,科爾斯頓的雕像之所以還能留在當地,是因為他沒有“親自販賣過被奴役的非洲人”,但該機構承認,科爾斯頓是皇家非洲公司的管理層,而該公司曾從事非洲奴隸買賣。

英國內政大臣普里蒂·帕特爾認為,推倒雕像是不光彩的,因為“這表明公共秩序混亂分散了人們對抗議的注意力”。她指出,警方應該繼續追蹤那些要對該行為負責的人,確保正義得到伸張。當地警方已宣佈推倒雕像是“刑事破壞”,將通過錄像確定涉案人員。

科爾斯頓的銅像並非唯一遭到破壞的建築。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抗議者爬上前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雕像高呼“賠償”,並塗抹“恥辱”一詞。利奧波德二世曾在19世紀末將剛過劃為私人領地並強徵當地人勞動,據悉造成數百萬剛果人死亡。

在倫敦國會廣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雕像也被噴上“種族主義者”的塗鴉和“黑人命也是命”的標語。

一名參與抗議示威的倫敦學生達西·伯恩對美聯社説:“所有人都知道,這不僅僅代表了喬治·弗洛伊德,不僅代表美國,也代表了全世界的種族主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7 字。

轉載請註明: 奴隸販銅像被扔進河裏:當年英國為何摻和非洲奴隸貿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