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兒科醫院供圖
疫情期間的第一個暑假已經到來!來自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重症醫學科PICU中收治的意外傷害患兒同往年同期持平,但因家長疏於看管或孩子調皮導致的高空墜落傷卻較以往稍有增多。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兒童傷害預防中心主任翟曉文教授呼籲,每年暑假是兒童以外傷害最高發的時期,在防疫同時也別忘了防止意外傷害,多多留心孩子們的安全問題。
“眼皮底下”也有危險
統計數據顯示,在2017-2018兩年間,因為意外傷害而到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就診的患兒已有45337人,其中急診重症667人,其中7-8月傷害發生相對較多。小到跌落、磕破皮,大到燒燙傷、溺水、車禍,血淋淋的事實讓有些孩子的夢想再也無法實現,也讓一個個圓滿的家庭從此蒙上陰影,更讓兒科醫生們扼腕嘆息,其實,大部分的意外傷害是可以避免的。
疫情期間,復旦兒科醫院就接診了一名從自家六樓窗户墜傷的5歲男童。當時,奶奶正在家中做飯,聽見響聲下樓查看,只見孫子俯卧在地,動彈不得。送至醫院後檢查發現,男童全身多處骨折,左側硬膜下出血,左側枕骨顳骨巖佈局顱底骨折乳突積液,急診手術剖腹探查並切除脾臟。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陳偉明表示,雖然男童最終得到了救治,但身體卻落下了無法修復的傷害。
事實上,這種“驚魂一刻”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在我國,意外傷害是造成0-14歲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也接診了一名遭遇車禍受傷的2歲男童。其母親帶孩子外出時,僅僅是彎下腰繫了個鞋帶,活潑調皮的兒子撒腿就跑上馬路,被一輛飛馳而來的轎車撞飛。孩子被緊急送醫搶救,影像檢查確診為嚴重肝破裂、腹腔內大量出血、左肺挫傷,伴有休克。所幸手術及時,孩子救回一命。
這些傷害竟由玩具所致
除了高墜和車禍外,宅在家中同樣可能帶來意外傷害。不久前,復旦兒科醫院接診了一位誤食磁珠的2歲男孩,分次食入的磁珠吸住了多處腸壁,形成4處腸穿孔。經手術後,一共取出11顆磁力珠。該院外科王作鵬醫生表示,每年到急診就診的誤食磁力珠病例就有近20例,家長應避免兒童接觸這類玩具。
“誤服了磁力珠以後,僅極少數病例可以不通過手術治療,自行排出體外。如僅誤食一顆,或者數枚一起誤食,一般可以等待觀察,多數能自行排出。但如果是分次食入,基本都要手術治療取出,如果誤食後及時發現、及時就診,有時可以在胃鏡下取出。”王作鵬醫生説。磁力珠不單單隻危害學齡前兒童,對於青少年同樣有傷害。青少年處於青春發育期在性啓蒙階段對生殖器官充滿好奇,於是就會嘗試將磁力珠從尿道口塞入,每年也會有數例患兒因此就診。兒科醫院就曾接診一名12歲男孩,因為好奇塞了25顆磁力珠,最後開腹手術從膀胱中取出。
“不久前我婆婆帶孩子下樓玩耍,看到一羣孩子在玩水彈槍,一陣掃射後,我婆婆眼睛‘中槍’了,到醫院檢查發現前房積血。”市民董女士告訴記者,夏天,小區裏的男孩子很愛玩這種槍,小小的幹水彈放入水中浸泡一個小時,可膨脹至花生粒那麼大。儘管水彈“欺軟怕硬”,碰到硬物就會碎掉,但射擊到眼睛,還是有傷害風險。
安全意識始終不能忘
其實,通過採取適當的措施和反覆的安全宣教,許多“意外傷害”是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的。上海市兒童醫院就為各位“神獸”父母羅列了家中最容易發生的意外傷害,分別為窒息意外、誤吞誤食、燒燙傷、跌落/墜落、溺水意外等。那麼,該如何防範呢?請各位家長收好這份清單:
給嬰幼兒洗澡先放冷水後放熱水;嬰幼兒比成人怕熱,水温要在38度左右;
在廚房做菜時儘可能關上門,不要讓孩子進入廚房;
不要把電熱鍋,電熱煲等放在地上;任何熱的杯子或湯碗等,不應放置在低矮的桌子上或桌子的邊緣;爐子上和桌上的鍋子的手柄要向內,不要向外,以預防幼兒伸手取;
煤氣不用時關掉開關;打火機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家用食品加工電器,如磨豆機,榨汁機等,使用時成人不離開,離開時關上電源;
給嬰幼兒洗澡時,孩子可能自己站起而滑入水中,因此不要離開孩子;
保持家中特別是衞生間的地面乾燥,對預防跌倒意外十分重要;
靠窗處不要放置凳子和沙發等傢俱,一樓以上窗户必須安裝防護欄;
為家中樓梯裝上安全門,在可能使你的孩子受傷的地方,隨時關上門;
保證傢俱是牢固地靠牆而立;
低的桌子如茶几等,四邊應為圓角,特別是玻璃的桌子;
家中帶尖頭的用具和小件物品如剪刀、刀具、針、珍珠項鍊、筆帽等放在上鎖的抽屜中(或幼兒不易拿到之處)。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