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日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辭職,官方給出的理由是“反覆發作潰爛性大腸炎”。安倍擔心身體不適會影響工作,才選擇了辭職。
安倍創造了歷史,成為了日本戰後任期最長的首相。但安倍在此刻辭職,背後原因可能也不只是“病危”,可能還有5個更深層的原因。而有關專家表示,安倍留下了一個“爛攤子”給繼任者。
首先,在新冠肺炎的重創之下,“安倍經濟學”破產。據日本媒體報道,從2020年起,日本GDP出現了讓人憂慮的趨勢,第二季度的GDP下滑31.7%,創下日本二戰後新低。面對如此嚴重的疫情,安倍政府採取了些什麼措施呢?日本政府目前實施的有效措施少得可憐,只能寄希望於其他國家的經濟恢復,日本才能通過加強出口來拉動國內經濟發展。
第二,東京奧運會延期,日本也沒辦法藉此提振經濟。眾所周知,奧運會有提升經濟的作用。日本為了準備這次奧運會花費巨大,為的就是藉助“奧運經濟”帶動日本低迷的經濟發展。但在現實面前不得不低頭,日本的“奧運夢”打了水漂。在經濟低迷的今天,日本政府應該如何把舉辦奧運會的投入成本收回來也是一個問題。
第三,美國想部署中程導彈,日本進退為難。近段時間,美國方面一直想把中程導彈安置在日本。但日本方面深知,只有局部地區局勢穩定,日本才可能會有很好的發展,獲取最大利益,但如果美國的中程導彈部署在日本,只會導致地區勢力失衡,受益的是美國,日本只能當炮灰了。
第四,日本與俄羅斯遲遲不能解決的領土問題。據悉,安倍曾表示要在任期內解決日本和俄羅斯的“北方四島”問題,但是俄羅斯方面卻一點不給安倍面子。雖然安倍曾經背離西方國家的聯合抵制,自行參加了俄羅斯索契冬奧會,但是普京還是宣佈停止談判領土爭端問題,並表示“南千島羣島”是俄羅斯的。
第五,日本和韓國的關係仍然沒能修復。因為日本過去長期以來非法擄掠韓國勞工,韓國方面一直對日本不滿意。在2019年,日本對韓國進行產業鏈制裁,此舉更是加深了韓國的不滿情緒。
作為任期最長的總統,這次安倍只能黯然離開政壇,但是這些爛攤子還等着下一個繼任者去收拾。日本政壇和社會或面臨一場不小的動盪。
作者: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