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專業鑑定機構鑑定確認,此前廣州海關在廣州白雲機場空港進境快件監管渠道查獲的2批共50只昆蟲為外來物種——巨人恐蟻。
廣州海關所屬廣州白雲機場海關關員根據布控指令對一票自境外寄出、申報品名為“兒童帳篷1件”的進境快件進行查驗時,發現包裹內整齊排列着25支透明塑料試管,試管口用棉花塞住,每支試管中均有1只帶翅膀的活體昆蟲,形似螞蟻,但身長均約20毫米左右,與人的大拇指大小近似。該批活體昆蟲無有效檢疫證明,涉嫌違規寄遞進境,現場關員按規定取樣送檢。隨後,該關在另一票來源地、申報品名類似的進境快件中再次查獲25只相同特徵的活體昆蟲。
巨人恐蟻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螞蟻之一,原產於東南亞的泰國、蘇門答臘、婆羅洲、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等地區,在中國屬於外來物種。巨人恐蟻噴酸可致人化學灼傷。
網友評論
海關提醒: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攜帶、郵寄進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名錄》相關規定,除經國家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審批許可,並具有輸出國家或地區官方機構出具的檢疫證書外,活體昆蟲禁止郵寄進境。公眾應自覺抵制走私、販賣、購買野生動物等行為,共同維護生態文明和人民羣眾身體健康。
在我國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中,超過50%的物種是人為引種導致傳入的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陳寶雄博士介紹,物種入侵也叫“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經過自然或人為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從而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健康造成損害的過程。
“生物入侵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陳寶雄説,侵入階段,生物離開原生存的生態系統到一個新環境;定居階段,生物在新環境中生長、發育、繁殖;適應階段,已繁殖了幾代,並適應了新環境;擴散階段,適應新生態系統,種羣到一定數量,具有合理的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且具有快速增長和擴散能力。
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説,物種入侵中,自然擴散是指植物通過根、莖、葉或種子的繁殖以及風力、水流、鳥類等動物攜帶等傳入,動物通過自身飛行等擴散傳播。不過,在我國目前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中,超過50%的物種是人為引種導致傳入的。隨人類交通工具帶入、國際農產品和貨物帶入以及動植物引種帶入外來物種的幾率越來越高,比如,毒麥傳入我國便是隨小麥引種帶入,它與小麥的形態極為相似,易混雜於引種的小麥中,產生的毒麥鹼,人、畜誤食會出現頭暈、嘔吐、昏迷等症狀。
目前,《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中的52個物種和區域性重大危害外來入侵物種調查,初步摸清了全國外來入侵物種的本地情況。除台灣、香港、澳門三地外的31個省(區、市)均有外來物種入侵發生。在調查的全國2862個縣級行政單位中,入侵縣域達54.09%。
“外來物種入侵對區域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甚至對人類健康及社會活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陳寶雄介紹,一些外來物種入侵農田、牧場,導致農作物、林木、牧草減產,造成經濟損失,比如馬鈴薯甲蟲可導致馬鈴薯減產30%—60%,甚至絕收。此外,還會產生檢疫、防治及根除等鉅額費用。
“豚草具有強大的根系和巨大的地上營養體,對栽培作物及野生植物都有明顯抑制作用。豚草的生命力、競爭力及生態可塑性極強,能迅速壓倒其他一年生植物,易形成豚草單一羣落,嚴重破壞本地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物種多樣性。”張國良説。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定義,外來入侵物種是指在其過去或當前天然分佈範圍之外引入和傳播會威脅生態系統、生境或生物多樣性的物種。
陳寶雄説,外來入侵物種具備兩個基本特徵:一是本地原來沒有,二是造成了對人、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危害。比如紅火蟻,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被蜇咬人員有燒灼癢痛感,或出現蕁麻疹或丘疹、水(膿)皰等。此外,紅火蟻入侵對本地生物多樣性具有嚴重影響。來自美洲的巴西龜生存能力極強,在它們生活的水域,對當地烏龜產生了極大的威脅。
並非所有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正確引種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
“很多糧食作物、蔬菜、水果,像玉米、馬鈴薯、甘薯、小菠菜、西紅柿、西瓜、無花果等都是外來物種,它們不僅沒有造成相關危害,反而讓我們從中獲得了巨大的益處。”張國良説,“並非所有的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正確引種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
“從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科學性的角度出發,較為合理的做法應是參照生態系統的不同情況來定義。”張國良説。
張國良介紹,“外來物種”與“本地物種”是針對特定的生態系統劃分的,是否構成外來物種入侵,並不以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地理界限作為判斷依據。
陳寶雄説,外來生物入侵是一個小概率事件,約有10%的外來種被引入到新的生態系統後,可以不依靠直接人為干預而自行繁殖成為歸化種,即入侵時間較長,且已經融入本地動植物區系當中、參與當地生態過程的物種;歸化種中,大約10%能夠造成生物災害成為外來入侵種,“從外來種變成外來入侵種其實概率很小,大多外來物種是中性的,只有少數會造成負面影響。”
張國良介紹,對於物種引進,我們國家有明確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規定:“從境外引進生物物種資源應當依法進行登記或者審批,並採取相應安全控制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規定:“輸入動物、動物產品、植物種子、種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的,必須事先提出申請,辦理檢疫審批手續。”《植物檢疫條例》明確:“從國外引進種子、苗木,引進單位應當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植物檢疫機構提出申請,辦理檢疫審批手續。”
引進一個物種前,農業和林業主管部門會組織開展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根據評估報告明確風險是否在可控範圍之內,確定是否出具檢疫審批單。同時,物種進來後,監管單位定期或不定期對引進單位的基地進行檢查,進行風險監管。
生物防治是最經濟、生態和持續有效的技術方法
近幾年,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13次全國性外來入侵生物滅除,針對紫莖澤蘭、豚草、福壽螺、水花生、水葫蘆、薇甘菊等危害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較為嚴重的外來入侵物種開展了集中滅除。
據不完全統計,各地組織開展各類剷除活動2000多次,滅除3000多萬畝外來入侵生物。同時,組織制定了23項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監測和防控的技術標準,為外來入侵防治提供了參考標準。
“生物防治是控制外來入侵物種最經濟、生態和持續有效的技術方法。”張國良介紹,截至目前,已經在全國建成30餘處外來入侵生物天敵防治基地,在防治水花生、水葫蘆和豚草等重點外來入侵物種方面起到了積極示範作用。在海南建立4個椰心葉甲天敵工廠,寄生蜂日生產規模達到200萬頭,累積生產28億頭,控制效果達到85%以上;在湖北、四川等地共建立20處水花生天敵繁育基地,輻射防治面積在200萬畝以上。
“目前在外來物種管理方面還存在法律空白和協作機制不完善的地方,監測預警和應急防控也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陳寶雄坦言,比如引種審批中的風險評估制度,不同部門採取不同的技術標準,一些可能對生產有益的物種卻可能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危害;又如口岸截獲的外來入侵物種信息,如何及時在相關部門之間共享,以便減少在放行、貿易、運輸等活動中引入外來入侵物種的幾率,相關機制還需完善。
(原標題:噴酸可致人化學灼傷!廣州海關查獲50只活體巨人恐蟻)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海關發佈、人民網、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