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後腿家長的9個壞習慣,一條沒中的大多是智慧父母

拖後腿家長的9個壞習慣,一條沒中的大多是智慧父母

文:超媽

我們總説,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但是習慣培養不僅僅在於孩子,更在於父母本身。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説過:“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大於老師45分鐘的課堂教育。

因此,想要讓孩子有好習慣,家庭教育才是關鍵!

沒有天生的問題孩子,只有錯誤的教育方式和失責的父母。

以下是失敗家長的9個壞習慣,一條沒中的都是好父母!

1、手機不離手

在現在的都市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父母對手機的熱愛有甚於對孩子的關注,很多現代家庭甚至都會出現過這樣的現象:

下班了,一身疲憊的爸爸回到家一屁股陷進沙發裏開始不停地刷着手機,忙着點贊評論。

而媽媽則更熱衷於將孩子的生活點滴公之於朋友圈,收穫着點贊和評論。

反倒是孩子,則成了夫妻二人之間最大的忽略和尷尬。

李玫瑾説:“孩子的心理問題,所有的表現,都一定是折射父母的水準。”

父母常玩手機,或把手機當保姆,將來孩子回饋給父母的,也是同樣的冷漠、忽視,沉迷手機。

2、不遵守規則

等紅燈時,看到這樣一幕:

一位年輕的媽媽卻牽着孩子的手就要過馬路,孩子使勁拖着要往前走的媽媽説:“紅燈不可以過馬路的!”

媽媽卻不以為意:“又沒有車,有什麼關係。”

説着不顧孩子的掙扎,硬是拉着孩子闖了紅燈。

生活中不乏有這樣的父母,一邊嘴上教育着孩子要遵守規則,一邊帶着孩子挑戰規則。

父母圖一時的方便,影響的的卻是孩子的一輩子,孩子的認知大多數來自父母,看到父母不遵守規則,孩子也會不把規則當回事。

就拿闖紅燈這件事來説,孩子習慣性不遵守交通規則,其實是給自己留下巨大的安全隱患。

要知道,規則不只是用來約束我們的,更是用來保護我們的。

從小教會孩子瞭解社會規則,明確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開始會很難,但孩子成長後,會明白父母的苦心。

拖後腿家長的9個壞習慣,一條沒中的大多是智慧父母

3、習慣説髒話

從一歲半左右,孩子開始學説話,3-6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敏感期,語言能力開始快速發展,大人説什麼,孩子一聽就能學會。

並且這個階段的孩子尤其喜歡模仿父母,如果父母自己總是説髒話,並且不小心被孩子聽到了,孩子也會跟着説髒話。

他們發現,自己説的這些話能讓成人產生強烈的反應,便越發地喜歡説這些話,一些孩子還會用説髒話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雖然大多時候,孩子都是依樣畫葫蘆,但是在陌生人眼中,他卻成了沒教養的壞小孩。

父母要做好榜樣,在孩子面前注意語言文明習慣,不要在孩子面前説髒話,因為你説的每句髒話,都有可能會從孩子的嘴裏説出來。

4、總是愛抱怨

成年人的生活中有很多煩惱和不如意的事情,尤其是為人父母后,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生活全在自己肩上,壓力自然很大。

有些父母往往認為,自己人生的不夠完整,不夠好,原因都在於生活的負重或孩子的不懂事。

於是總是滿口抱怨,抱怨工作不如意,抱怨家務太繁雜,抱怨經濟壓力大,抱怨伴侶不給力,抱怨孩子不聽話......

一份網絡研究調查表明,在愛抱怨和訴苦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有着這些表現:

會察言觀色、敏感、容易自卑、很多事不敢跟父母説,選擇默默承受,怕麻煩別人,再好的天賦再多的想法也不願表達……

父母的臉色,就是孩子情緒的晴雨表。

愛抱怨的父母,養不出幸福快樂的孩子。

5、經常發脾氣

有位教育學家説過:這世上有一種東西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那就是發脾氣。

發脾氣是教育的最大死敵,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孩子不聽話,犯錯了,父母當然應該教育,可是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教育,從來只存在理性的父母之中。

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客觀冷靜地指出孩子的錯誤,這才是父母該做的。

我們必須明白:生活的重擔和壓力,和孩子無關;自己的情緒和脾氣,不應該遷怒在孩子身上。

壞脾氣的父母只會把家人當做發泄情緒的垃圾桶,而好脾氣的父母會把負面的情緒擋在門外,把愉快和温馨帶給家人,讓他們能感受幸福的味道。

拖後腿家長的9個壞習慣,一條沒中的大多是智慧父母

6、凡事愛攀比

孩子們最不喜歡父母説的話中,必定會有這一句: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別人。

每個孩子的成長階段,幾乎都有一個“別人家孩子”的心裏陰影。

父母本想給孩子樹立一個學習的好榜樣,卻總在不經意間通過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來打擊自己的孩子。

這種打擊雖不傷身,但攻心,傷害指數還特別驚人。

經常被數落、埋怨甚至批評的接踵而至,並且引發孩子誤以為自己不被愛。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告訴我們,父母無端的對比、否定、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並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潛意識否定自己。

有多少父母喜歡拿自己和別人家孩子比較,就有多少孩子心裏受過傷。

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就是父母的付出和引導。

與其羨慕別人家孩子省心,不如腳踏實地的付出,用行動來托起孩子的未來。

7、不遵守諾言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定目標時,總是輕易把承諾説出口:

只要你這次考第一名,我就......

於是孩子為了父母的承諾,拼命努力考了第一名,但是父母答應的事情,卻始終做不到。

父母隨隨便便的一個承諾,在孩子看來,就是一份滿滿的期待。

你隨便糊弄過去,毀掉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小王子》裏説:“永遠都不要小瞧語言的威力,特別是在對孩子説話的時候。”

父母千萬別把孩子對你的信任,當做你欺騙他們的資本。

信任一旦失去,孩子和父母之間溝通的橋樑也就斷了。

而不守承諾的父母,丟掉的是自己的威信,以及孩子毫無條件的信任。

拖後腿家長的9個壞習慣,一條沒中的大多是智慧父母

8、總是在哭窮

“我們家條件不比別人家,你不要和其他孩子比吃穿,你要和他們比學習。”

“我們掙錢不容易,你要懂事一點。”

這樣的話,父母總是不經意説出口,本意是讓孩子從小學會節儉,學會不虛榮。

但是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每句哭窮,都是在打壓他們自尊,讓他們自卑到骨子裏。

從小就不得不學着壓制自己的慾望,想吃的零食不敢要,想穿的衣服不敢要,內心深處對金錢充滿強烈不安感。

我們不否認孩子或許會因為父母經常性“哭窮”而變得節儉了,但經濟上被嚴格管控,物質上總是無法得到滿足的孩子,內心的匱乏感會伴隨他的一生。

9、太保護孩子

陶行之説,生活即教育。

父母的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捨得孩子動手,什麼都替孩子包辦好,就別怪孩子長大後生活無法自理;

不忍心拒絕孩子,對孩子有求必應,就別怪孩子總是無理取鬧,得寸進尺;

不願意對孩子放手,總是對孩子的一切指手畫腳,就別怪孩子成為一個長不大的巨嬰。

父母武裝到牙齒的保護,恰好剝奪了孩子們在生活中學會成長的好機會,當孩子獨立去面對世界時,吃到的將是一碗“苦果”。

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實踐、思考中,不斷長大,獨立,然後超越父母,才能真正長大。

能力,不親自做,是永遠不能培養出來的。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師薩提亞,説過一句很經典的話:

“孩子永遠沒有錯,如果錯了,一定是父母的錯。”

很多時候,孩子身上的各種問題,追根溯源,還是父母身上的問題。

教育孩子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自己的方向正確了,孩子自然會跟着往正確的方向走,自己的行為正確了,孩子自然會規範自己的行為。

正如列寧的夫人克魯普斯卡婭所説:“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説,首先是自我教育。”

父母的言行,其實就是子女最好的榜樣,要想造就一流的孩子,家長們首先就要成為一流的父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17 字。

轉載請註明: 拖後腿家長的9個壞習慣,一條沒中的大多是智慧父母 - 楠木軒